記者黃郁棋/綜合報導
「台北攝影學會」近日在粉絲團上傳了許多張美麗照片,分享「第三十五屆國際攝影沙龍」得獎者的每個喜悅、快門按下的窒息瞬間。但是有幾張照片卻引起不小的爭議:「白頭翁」幼鳥居然出現在園藝松柏上、灰頭鷦鶯也群聚出現在某植物下鉤枝條上,這一切都不合邏輯,明顯有「人為」痕跡。其中還有一張小黑枕藍鶲的鳥巢居然「毫無遮蔽物」,邊邊的植物似乎有人為修剪痕跡;而這些動作,都可能害小動物全家無法繼續生存。
「絕美的瞬間」與「攝影師的道德」,到底何者優先、何者重要呢?這一直是攝影師的兩難。為了拍到好照片,很多攝影師會選擇性的「影響環境」,例如從另外一邊趕鳥起飛、把小動物嚇到面前、拿食物吸引餵食等;只不過這些做法一直以來都有許多爭議。台北攝影學會近日在粉絲團上傳了一連串「台北國際攝影沙龍」的美麗照片、在動與靜之間的美麗令人屏息,但是卻出現了幾張不太自然的照片:
▲白頭翁雛鳥不太可能出現在類似松柏的植物上才對。(圖/翻攝自台北攝影學會)
例如這張照片,賞鳥十年的賞鳥人林大利表示:「鳥類育雛時,幼鳥都在巢內接受親鳥帶回來的食物,快要離巢的時候才比較有可能在巢的附近;而且為了避免被天敵發現,小型鳥類都會偏好在枝葉茂盛隱密的地方築巢。」
▲雛鳥明顯還不會飛,怎麼會站在這種地方呢?(圖/翻攝自台北攝影學會)
林:「這張的雛鳥是絕對還不會飛的,尤其灰頭鷦鶯是在草叢活動和築巢的鳥,在那個位置育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然不會飛,為什麼牠們會出現在這種地方還被拍到?
除了移動雛鳥,也有攝影師會選擇「破壞環境」來取得想要的景色;這張照片也顯得不太自然。林大利:「修剪鳥巢附近的枝條會造成巢的隱蔽度降低,而提高幼鳥被天敵獵食的風險。」
自然書寫作家吳明益曾表示:「攝影機是少數不會破壞自然的工業時代產品。」但是當攝影師有意影響環境時,再好的產品也會蒙上陰影。生態攝影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難得」;花一個禮拜的時間,耐心等待一個關鍵的快門瞬間,正是攝影師這個職業動人的精神所在。至於這幾隻雛鳥後來如何,恐怕神仙也不知道了。
編按:出稿時,才發現「台北攝影學會」已經將這幾張爭議照片下架了,第三十五屆國際攝影沙龍也不是最新的。無論如何,還是希望攝影師能多多與大自然和平共處。事實上,諸如此類的情況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大賽也出現過:
像這張照片就是號稱價值30萬的蜻蜓,攝影師是ShikheiGoh,照片定名為「飛濺」(Splashing)。這隻蜻蜓也成為了2011年最受矚目的明星之一,牠幫Shikhei Goh贏得了國家地理頻道的自然攝影大獎、10,000美元的獎金以及「國家地理總部」之旅。然後事後卻爆出,這情景是刻意製造的,雨滴根本不可能如此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