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如頤/高雄報導】
30多歲B型肝炎帶原的年輕男性,因為身體不舒服而求診,經檢查發現肝腫瘤大於10公分、癌細胞轉移至血管,且胎兒蛋白指數竟高達1萬以上(正常值20以下),確診為晚期肝癌。幸好,病友不放棄希望,經過半年多的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腫瘤不但縮小,胎兒蛋白指數也大幅降低至個位數,目前病情相對穩定且持續追蹤評估。
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晚期肝癌治療新突破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教授表示,肝病是台灣的國病,經常聽到的肝癌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令人恐慌,肝癌更是國人好發癌症第4位、癌症死亡第2位。但因為肝臟沒有神經,肝癌初期時幾乎沒有症狀,頂多覺得容易疲倦,等到有食慾不振、黃疸和腹水等現象時,大多已是中晚期了。
不過,肝癌晚期也不要放棄希望!近年來,拜醫藥科技發達所賜,晚期肝癌藥物進展神速,第1線治療的選項增加了,余明隆教授建議,若患者肝的功能狀況穩定,可選擇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除了效果佳之外,副作用較少,病人存活期也延長了,有些患者的腫瘤甚至縮小到可以接受開刀、電燒等根除性治療,是晚期肝癌藥物的重大突破。
抗血管新生標靶助力免疫治療 同時改變腫瘤微環境
同屬第1線的「多重激酶抑制劑」標靶藥物也是晚期肝癌常用藥物,但其縮小腫瘤的機會比較低,腫瘤頂多維持穩定不繼續生長。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則是透過藥物去活化免疫系統、提升免疫功能,進而抑制腫瘤組織的增殖,甚至能縮小腫瘤體積;抗血管新生標靶主要在於抑制血管新生,同時改變腫瘤微環境,讓抗癌變得更有效率。
余明隆教授進一步說明,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治療,對於提升腫瘤治療反應率有很大的幫助。腫瘤治療反應率是指經治療後腫瘤縮小的程度;反應率高的話,代表有機會讓腫瘤縮小,甚至能爭取更多積極治療的選擇如開刀。但包括有自體免疫疾病、容易出血體質如肝硬化患者以及有肝衰竭等情況時,則必須先改善病況,再由醫師評估是否適用,尤其肝功能穩定與否是治療的關鍵。
肝癌高危險族群應定期追蹤檢查 慎防肝癌3部曲
余明隆教授指出,過去B、C型肝炎帶原者是肝癌的最高危險族群,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加上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致癌因子暴露,最終演變為肝癌。特別是近來國人飲食西化,又沒有固定運動習慣,導致有脂肪肝的人越來越多,未來走入肝病3部曲的機率比平常人來得高,還好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只要飲食少油清淡、多蔬果和勤運動,肝臟有機會回正常,就能降低肝癌的風險。
酒精性肝炎患者也是肝癌的高風險群,雖然比例上比較少。余明隆教授仍提醒定期抽血追蹤肝指數,並透過超音波檢查肝臟的狀況,都能有效提早發現,早期治療。
余明隆教授呼籲,肝癌雖是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癌症死因第2位,且有高達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但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好的武器可對抗中晚期肝癌,只要把握黃金期間積極治療,選擇有效且能長期使用的治療藥物,像是第1線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不但能夠延長病患存活時間、改善生活品質,少部分人甚至可降低癌症期別,接受根除性治療,達到更良好的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