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漢寶德,從《文化與文創》談起

撰文/蔡詩萍(文創LIFE)

漢寶德的著作不少,但他辭世前一個多月,出版的《文化與文創》,絕對是這位文化老兵,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最好的寫照,晚年的嘔心瀝血,的確也映照出了台灣推動文創的盲點與困境。

這本書,若沒有得到文創界、政府主其事者,該有的正視,那絕對是台灣文創界的悲哀!

文創LIFE - 漢寶德

▲攝影/凃敏勝

漢寶德羅列台灣六個政府規劃的文創園區,都是從工業遺址轉型而來。他們的參考架構,以華山文創園區為基本模式,簡單講,就是一個三層同心圓。最內核是展覽、表演,其外則包裹著藝文供應圈,而最外圍,則是餐飲、咖啡環繞。

這個華山文創模式,幾乎成了其他文創園區,模仿的對象(可能松菸有記取教訓,想略有差異性)。首先,以展演活動,吸引人潮。繼而藝文供應區,提供人潮選擇消費。累了,最後到咖啡餐飲店坐坐,吃喝玩樂,於焉展開,都在文創園區之內,看似店家都滿賺錢的,很好。當然都可以歸納在文創的產值內。

但,這跟「文化創意產業」,即文創,到底關係在哪呢?

文創LIFE - 漢寶德

▲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拋出關鍵問題:什麼是「文創」?

漢寶德的大哉問,問出了一個推動了十來年,卻依舊讓很多人,包括文化界、產業界,仍摸不清頭緒的關鍵問題:什麼是文創?或,現在的模式,就叫文創嗎?

文創LIFE - 漢寶德

▲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漢寶德直接批評了政府,借鏡英國,卻玩弄名詞,明明是「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到了台灣就拼成「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看似巧思,實則多了這個「文化」一詞,反而是自找麻煩。創意產業,從創意而生,依創意而轉,無所謂文不文化,但凡只要有市場,money talk,從哪裡來的創意產業、創意商品,自然就是哪裡的在地文化的見證。至於文創產業嘛,一旦冠上了文化,文化變前提,沒文化的,便很難被納入政府的鼓勵與資助,但文化考量太多,創意不足、商業邏輯薄弱,最終常常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這正是台灣文創產業推動至今,論大,大不過韓國的影視創意;論精,亦精緻不出太多的典範;似乎只剩小小的、碎碎的,小確幸商品、小確幸商店了。

怎麼辦呢?既然,推動文創產業,頭都已經洗了,還能不繼續推、不繼續洗嗎?

談文創 「回到產業面」 

漢寶德的晚年呼籲,依我看,最懇切之處,在於他點出了「回到產業面」這一塊。漢寶德直言不諱,點出了創投界對文創的疑慮,投資人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是否介意文化價值、是否願意為文化而投資,答案「是值得懷疑的」。

沒錢可賺的生意,當然沒人做。然而,靠政府提供資金,誘導投資人進來做文創,至少可以賺政府給的錢,至於,市場上賺不賺,先不談。這不就是這幾年,政府鼓勵文創又提供資金誘因,卻屢屢在市場上慘遭滑鐵盧的癥結嗎?

漢寶德檢視了所有的文創產業範圍後,似乎僅對設計(產品設計)還存有寄望,理由也在於,設計的動力是來自於市場需求。市場需求,要功能、要美感,設計者自然會朝這些方向去努力。而有無文化因子在其中,只是附帶、附加,不會一開始就扮演指導角色。反而,如何把現代人共同的生活感受、渴望提升的生活美學,透過設計彰顯出來,往往才是一個國家設計水準的指標。

要這樣做,顯然單靠類似松菸文創園區這樣的規模,恐怕是難以為繼的。必須發展一大區塊的,產業鏈環環相扣的設計產業聚落,應該才是正途!

文創LIFE - 漢寶德

▲圖片提供/The One南園

台灣文創悲情的省思

我在漢寶德過世後,仔細閱讀他的《文化與文創》,回想他近年來,投身文化諸領域的老驥壯志,突然有點感傷起來。從文建會時代,到現今文化部,文創喊得震天價響,但到底,台灣文創的主體產業應該是什麼?產業化的模式都應該一樣嗎?政府好像不是講不楚,便是含糊其辭一筆帶過。

眼看,韓國的影視產業跨過亞洲、飛向世界。眼看,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憑藉大手筆的電視製作,搶佔華人市場。眼看,台灣逐漸流失掉許多資源、人才,而各地的文創園區只能流於展演、藝文、吃喝的循環。我們能不心驚,能不讚嘆老驥伏櫪的漢寶德,確實喊出了台灣文創的悲情嗎?

更多資訊請上《文創LIFE》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clifemag

#文創LIFE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