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懶人包/小心皮膚、指甲病了 醫曝寫實照解答:和疫情有關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疫情下大家常常使用酒精消毒手部,但長期下來,不少人也出現皮膚問題。(示意圖/資料照)

▲疫情下大家常常使用酒精消毒手部,但長期下來,不少人也出現皮膚問題。(示意圖/資料照)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生活快3年之久,陸續也有不少民眾發現皮膚狀況大不如從前,常常冒出疹子、痘痘等。對此,知名皮膚科醫師、真心皮膚科診所院長周宛儀就表示,因大家都戴著口罩,加上勤洗手和頻繁使用酒精消毒,所以引起許多相關皮膚疾病,最近門診相當常見。不僅如此,還有許多確診患者,身體也會出現一些特別的皮膚病灶,周宛儀除了分享實例照,更整理出相關疾病,希望藉此提醒大家怎麼預防和改善,但若真的非常不適,建議還是應看醫師尋求專業治療。

疫情下,皮膚科醫師發現,有許多是戴口罩和過度消毒、清潔產生的皮膚問題和疾病。(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疫情下,皮膚科醫師發現,有許多是戴口罩和過度消毒、清潔產生的皮膚問題和疾病。(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疫情下,許多民眾都發現皮膚不時出現狀況,有的是臉部狂冒痘痘,有的是手指頭出現皰疹或是指甲變形等,而這些其實都與防疫上的措施有關,像是戴口罩導致流汗悶熱,使用酒精過度消毒等。皮膚科醫師周宛儀針對近來在診間常見的皮膚疾病、問題整理出專業Q&A資訊,如下:

【口罩痘】

防疫戴口罩是必須的,但在悶熱的夏天除了容易悶濕流汗之外,再加上講話時噴濺在口罩上的口水,很容易誘發或惡化青春痘或玫瑰斑(酒糟)。

針對口罩痘,醫師建議戴口罩就不要上妝,然後口罩應每天更換。(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針對口罩痘,醫師建議戴口罩就不要上妝,然後口罩應每天更換。(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預防/改善方式:

1、選用立體口罩:立體口罩比較不會太貼臉也比較不悶,建議每天固定更換,避免汗水與髒污誘發濕疹、惡化青春痘或玫瑰斑。

2、流汗需要處理:如果有流汗要用水把汗潑掉,或用濕的毛巾把汗擦掉之後,再用乾的毛巾或面紙拍乾,口罩如果有濕要再換,配戴濕掉的口罩也會失去防護的效果。

3、避免上妝:因為口罩遮著,妝化得再美都沒有人看的到,反而徒增阻塞毛孔的風險,建議可以畫眼睛跟眉毛就好。

如果臉部常常會長痘痘、發紅發熱或是搔癢,就可以找皮膚科醫師檢查一下是否有青春痘或是玫瑰斑與蠕形蟎蟲的問題。

【常洗手、酒精消毒可能出現的皮膚問題】

近來因汗皰疹、濕疹和指甲問題求助皮膚科的患者明顯變多。(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近來因汗皰疹、濕疹和指甲問題求助皮膚科的患者明顯變多。(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1、汗皰疹:在手掌或手指頭側面出現清澈透明,如西米露一般的超癢小水泡,有的人甚至會有疼痛的感覺。

2、手部濕疹:在掌心、手背或指縫出現紅癢脫屑的斑塊,太乾燥或太厚的病灶甚至會有很痛的裂傷。

3、急性甲溝炎:如果手部太過乾燥,在指甲周邊出現倒刺後忍不住手賤去撕,有可能出現續發性細菌感染,甚至產生一大包很痛的膿瘍。

4、慢性甲溝炎:常碰水或清潔劑會使指甲根部透明的一層的保護甲小皮消失,有著明顯的疼痛紅腫與深溝,長出來的指甲也都跟著變形。

5、空甲症(甲床剝離):指甲與下面甲床分開,空氣灌進去看起來指甲會有白色的變化。

預防/改善方式:

▲醫師提醒,酒精消毒不宜過度,洗手乳產品也儘量選擇比教溫和抗菌的。(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1、洗手:改用溫和的沐浴乳當洗手乳,避免使用相當傷手的肥皂或抗菌洗手乳。

2、避免過度使用酒精或消毒水,可以配戴手套後再於手套上噴消毒液,若手套有髒汙可以再更換一副新的手套。

3、使用塑膠(PVC)或無粉丁腈(NBR)材質的手套,避免使用比較容易過敏的乳膠手套。

4、手套有濕隨時更換,洗完手隨時擦單純無香且夠滋潤的護手霜,重建皮膚保護層。

5、皮膚或指甲有狀況請儘早至皮膚科就診。

此外,許多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的患者也會出現皮膚疾病,周宛儀醫師解釋道,這可能有凝血異常、形成小血栓,以及病毒感染誘發皮膚免疫反應等問題,進而產生各種皮膚表現,出現時間從幾天到一兩個月不等。但周宛儀也提醒,雖然雖然多數的皮膚疹子表現都是良性且可恢復的,但若遇到肢端發紺或有手腳紅腫的現象,則需特別留意是否可能有潛在重症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之可能。

卻診患者若出現皮膚問題不要緊張,大部分疹子是良性可恢復的。(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卻診患者若出現皮膚問題不要緊張,大部分疹子是良性可恢復的。(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以下為周宛儀醫師整理出需注意的皮膚疹:

但若出現這兩類皮膚疹就應注意。(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但若出現這兩類皮膚疹就應注意。(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1、肢端發紺:出現紫紅色的膚色改變。

2、手腳紅腫:手腳手臂或小腿出現發紅腫脹。

周宛儀醫師嚴正提醒,部分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目前仍然不清楚詳細的致病機轉為何,但若兒童和青少年在確診COVID-19後6週內持續發燒,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疹、眼睛充血或頭暈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評估。

兒童和青少年在確診COVID-19後6週內持續發燒和出現上述症狀,可能就是MIS-C,應提高警覺並就醫。(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兒童和青少年在確診COVID-19後6週內持續發燒和出現上述症狀,可能就是MIS-C,應提高警覺並就醫。(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染疫後康復除了常見的持續咳嗽、容易疲憊等後遺症外,其實也有7大常見皮膚症狀,包括:

染疫後康復仍可能出現皮膚後遺症。(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染疫後康復仍可能出現皮膚後遺症。(圖/周宛儀醫師 真心皮膚科診所新授權提供)

1、休止期落髮

2、鮑氏線(Beau's line):指甲出現凹陷橫紋。

3、新冠腳趾:腳趾出現紅紫色類似凍瘡的變化。

4、蕁麻疹:出現一天之內會浮起來消掉、跑來跑去的疹子。

5、皮膚血管炎:壓不退的紫斑或紫紅色丘疹。

6、肢端脫皮症候群:在手指頭或腳趾頭末端出現大片脫皮。

7、關節處對稱出現類似多型性紅斑的疹子。

針對上述這些症狀,周宛儀醫師建議大家,在後疫情時期,應作息正常、適度運動,培養抵抗力,還有所有的防疫應適度避免過度,疫苗「利多於弊」,輪到就趕快去打。還有多了解、正確認識疾病,降低恐懼,在現在與病毒共存、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的狀況下,切記不要歧視確診者,最後周宛儀也呼籲,若真的有不適和問題,還是要趕快看醫師,尋求專業的幫助、治療。

✎本報導經周宛儀醫師授權,欲了解更多資訊可點選網址:https://reurl.cc/8oxaNM

#抗疫千日 指揮中心解編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