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輯/文創LIFE 資料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原本南海園區內的科學教育館,自從民國92年移至士林後,這棟三層綠釉琉璃瓦「重簷攢尖頂」,狀似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建築物,悄然落幕。荒廢至民國97年後,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始著手古蹟研究調查與修復計畫,期盼將原本象徵皇權正統性與政治意涵濃厚的老建築,透過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入駐,將「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打造出一個更親民、更藝文的美感生活場域。
▲台北分館形象。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廢墟中的華麗再生
工藝中心同仁回憶說道:「當初我們進來這個荒廢多年的原科教館場地時,漆黑一片,地下積水嚴重,處處水泥剝落、建築物外觀的木頭窗戶更是嚴重蟲蛀破損。」自民國101年修復工程簽約開工後,古蹟活化再利用最重要的,就是必須保留舊建築的精神與靈魂,再重新賦予新時代的意義。改建時,建築團隊決定打掉圍牆進行空間解嚴,開放性的廣場設計,讓整個城市穿透性增加,猶如敞開雙手歡迎市民進入參觀,未來廣場規劃的假日市集、展演活動與街頭藝人表演,更是以一種輕鬆宜人的節奏,拉近人與工藝最初的生活感動與共鳴。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而工藝中心選在過去的科學教育館中重新活化,其實更有種說難以言喻的巧妙意涵銜接。所謂的「天工開物」,意指科學的奠基起源自工藝,當人們還在原始時期,開始學習利用獸骨磨製成針、泥土捏塑成器,以科學方式改善生活的思維慢慢地帶領人類往更現代化的方向前進。但當科學過度發展過後,人類才開始反思:「到底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永垂不朽的塑膠製品?還是靜下心去做出一個有手感溫度的器物?」
打造一個美感生活的環境
位於草屯的「國立臺灣工藝文化園區」象徵傳統工藝的大觀園,而「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則展示傳統工藝與時尚創新結合的作品為主,希望成為草屯工藝中心在台北對外發聲的舞台。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2樓中,集合展售台灣設計、製造的工藝品,有經「臺灣優良工藝品」(C-Mark)國家認證的良品美器、工藝中心自行研發的創新概念yii品牌,以及台灣工藝家特色手創品,讓民眾可輕鬆購齊所有台灣工藝精緻禮品。3樓以展演空間與工藝設計工坊為主要功能,「Unique創意空間」設有兩個展場空間,每兩個月為一檔期,歡迎工藝家申請展出﹔圓形櫥窗的「Craft Tide工藝新潮」則每月為一期,以快閃方式展出工藝新秀學生的作品﹔與民眾互動性與體驗性最強的四間「工藝設計工坊」,除台灣工藝發展協會提供的綜合性工藝教學坊外,目前已徵選三位青年工藝家(45歲以下)進駐教學,有易又安的「20根手指」漆器工坊、黃淑萍的「九十米金工製作所」、曾淑玲的「逸陶工作室」,天天開班、免預約小班教學制,民眾可依興趣選擇上半天或一天的DIY體驗課程。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若民眾想要上更精深一點的課程,6樓規劃有兩間「工藝設計學堂」,三個月為一期,由專業老師引領,一階一步地精深手藝。目前開設竹編、青花陶瓷、紙藝、皮雕課程,相關報名資訊可上官網查詢﹔6樓還設有「工藝圖書室」,提供民眾現場閱讀與工藝為主題的國內、外書籍及期刊。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除了享受工藝帶來的視覺饗宴與手感製作課程外,在5樓的「工藝餐飲」空間裡,特別將工藝與健康美食的生活概念予以結合,由Tina廚房入駐,提供民眾有機、天然、當季、在地食材的輕食料理與餐點,讓民眾可在純白的環形廊窗空間中,悠然自在地在老城區內享受慢食新滋味。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更多新資訊請上《文創LIFE》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clife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