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罩杯D變F撐爆襯衫竟乳癌!輕熟女自摸出「壘球大」腫瘤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觀念。(圖/資料照、記者簡浩正攝影)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觀念。(圖/資料照、記者簡浩正攝影)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觀念。(圖/資料照、記者簡浩正攝影)

40歲知名歌手朱俐靜本月因乳癌病逝,震驚眾人!也喚起大家對乳癌的重視。同樣是40歲的陳小姐,去年「自摸」右胸時發現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拖了逾半年遲遲不願就醫,直到右邊乳房從「D罩杯長大至F罩杯」、甚至撐爆襯衫鈕扣,讓左右胸已明顯大小不一,才在朋友鼓勵下就醫檢查,竟發現一顆11公分、比壘球還大的腫瘤,讓她哭了好幾天!所幸在醫師建議下,先透過化療、免疫治療後再手術切除,目前預後良好、病況穩定。

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個案,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而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約佔10%至15%,復發機率也比其他類型來得高。而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至69歲,但也不乏有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患者。

乳癌權威、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表示,國內乳癌發展趨勢已朝向「雙高峰」發展,也就是說,未經乳癌篩檢患者年齡約介於40至44歲,而45歲以上接受篩檢族群,患者年齡多介於60至64歲。

北榮外科部主任曾令民(上)、林口長庚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下)說明三陰性乳癌相關治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北榮外科部主任曾令民(上)、林口長庚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下)說明三陰性乳癌相關治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北榮外科部主任曾令民(上)、林口長庚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下)說明三陰性乳癌相關治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的表現都呈現陰性。而「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為「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有無腋下淋巴結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目前治療為先做免疫藥物治療約6個月後,縮小腫瘤後,再經手術切除腫瘤,如此可以減少乳房切除範圍,有助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同時預測術後藥物有無療效,或是有無需要增加有效治療的藥物。如上述收治個案陳小姐,經檢查確診為二期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

曾令民說,網傳三陰性乳癌不只惡性高、預後差,復發可能性也高,但在近年醫藥進步,在免疫治療幫助下,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於手術前,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性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可提高療效反應超過6成,有助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進而達到延長存活,接近沒有癌症跡象的目標。

陳訓徹則指出,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先期性治療,更需追求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一旦達成目標,有助後續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他以林口長庚臨床351位病友統計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在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的先期性治療後,多數能夠達到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的目標,超過傳統小紅莓類與紫杉醇化療組合許多,復發風險也相對較低。

陳訓徹呼籲,門診發現有些三陰性乳癌病友於45歲前確診,病友相對年輕,但政府目前僅針對40至45歲有乳癌家族病史、45至70歲女性予以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年輕女性朋友主動養成定期做乳房檢查的習慣,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