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上圖為術前電腦斷層顯示雙側大量肺栓塞;下圖為溶栓術後顯示完全消融。(圖/慈濟醫院提供)
血栓指的是在血管中形成的血塊,在循環系統中會妨礙血流,在不同器官引各式病灶。常見原因是飲食和生活習慣不良,血液中的膽固醇增加,清澈的血液濁化,導致血栓形成。血栓的好發族群還包括長期臥床的人,下肢肌肉運動停滯,深層靜脈血栓發生率就上升。
45歲林先生因車禍導致顱內出血,至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在術後臥床休養期間突感胸口不適、心搏過速、喘不過氣,醫師發現他的血氧濃度降低,血壓不穩,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突發性雙側肺栓塞,併發心因休克。醫療團隊透過心導管進行微創超音波溶栓手術,順利將血栓成功溶解。
人體下肢的深層靜脈系統負責將血液輸回軀幹、心臟,屬於一套低壓、低速的迴流系統。這套系統不像動脈一樣,有心臟的搏動來擠壓血液,腿部深層靜脈的血液流動主要靠的是肌肉收縮,泵送血液依序順著腿部靜脈至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而來到肺動脈。
心臟外科醫師徐展陽表示,長期臥床患者或剛接受開腹、骨科、外傷手術的患者,突然必須臥床休養,一下子腿部肌肉的運動停滯,就是形成深層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
腿部靜脈產生的血栓一旦經由循環進入肺動脈,造成肺動脈血流受阻,就會造成肺部氧氣交換失效,若血栓完全阻塞,更會造成急性右心衰竭、心因性休克危及生命。
根據美國的統計,深層靜脈血栓的發病率約0.5-1.6%,手術後必須短期或長期臥床者,深層靜脈血栓發病率則會升高2-3%,其中約5成是因臥床、外傷、重大手術或3個月內曾住院者。
因此,臨床上若遇到經歷車禍或者重大手術的患者,或是待產孕婦因胎兒造成腹內壓升高,擠壓下腔靜脈血流,從原本健步如飛突然變成臥床平躺,就要留意腿部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
徐展陽說明,如果這些黏附在肺動脈的血栓沒有及時處理,甚至會慢慢跟血管內壁合而為一,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肺壓升高,最終演變成不可逆的慢性肺高壓、右心衰竭。目前仍無有效療法可以治療,最終只剩心肺移植一途。
血栓的黃金治療期為「診斷後2週內」,而傳統治療方式為注射溶栓藥物與外科開放性取栓手術。若僅注射抗凝血劑,面對剛接受外科手術後的病人,尚未癒合的傷口可能會有再出血、顱內出血等風險;肺栓塞造成生命徵象不穩,則必須緊急開胸,將肺動脈切開撈取血塊,侵入性大,風險也高。
以林先生為例,微創心導管使用特殊的「EKOS導管」,透過超音波高頻震動將血塊震鬆,增加反應面積,再透過導管側孔進行專一性的溶栓藥物輸注,使溶栓的成功率與效率大幅提高。心導管治療僅需針孔大的穿刺傷口,術後生活能更快恢復正常,專一性的溶栓導管更能有效降低出血併發症的機率。
想要預防血栓,仍須仰賴生活習慣的調整,否則血栓有可能再次復發。徐展陽指出,住院患者要預防深層靜脈栓塞,術後儘早下床、積極走路復健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