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減重不能只靠意志力? 找到身心平衡、克服心理饞是關鍵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為什麼廣大的上班族想減重老是失敗?大部分上班族壓力過大,下班後只想癱軟在沙發上,明知道應該起身去運動、吃低油低醣原型食物,但「我已經這麼累了」、「今天才被主管噹」、「遇到一堆奧客」,下班我還不能讓自己順心嗎?或是職業父母,忙到孩子睡了才能坐下喘息,於是鹽酥雞跟氣泡飲料便成了唯一慰藉!林口長庚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莊海華表示,即使明白減重應該管住嘴,但實際上能長久維持不復胖的人並不多,這不單純是飲食控制問題,而是整個身心狀態都需要調整。

莊海華醫師說明,自己在門診時常協助民眾梳理、察覺,從作息、飲食習慣、心情、紓壓方式、通勤時間等找出破口調整,不把體重當作唯一成績單,共同討論出目標,並視情況以藥物輔助,才能正常運作且持久。(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莊海華醫師說明,自己在門診時常協助民眾梳理、察覺,從作息、飲食習慣、心情、紓壓方式、通勤時間等找出破口調整,不把體重當作唯一成績單,共同討論出目標,並視情況以藥物輔助,才能正常運作且持久。(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肥胖評估三層次 體脂率不是唯一標準

肥胖的評估有三個層次,BMI是門檻,再來看體組成(脂肪、肌肉、骨骼等),更進一步還可探討生理功能。莊海華醫師提到,現代人注重體脂率,是一個很好的觀念演進,但有許多醫學研究發現,BMI仍是與健康風險最密切相關的預測項目。台灣人BMI的正常範圍是18.5≦BMI<24,然而每個人最適合的點都不一樣,而對應的體組成,也會因年紀、人種、基因等而異。若要減重,應先以BMI作為基礎判斷,再進一步追求體組成,確保脂肪不要太多、肌肉不要太少、骨骼不要太鬆。

「食色性也」靠美食慰藉乃人性 生活各方角力失衡造就肥胖

究竟減重要從何下手?莊海華醫師認為,保持適中體型基本要靠吃,也就是飲食控制,而運動則可以用來維持良好的體適能、體型、及身心狀態。然而,食慾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包含為了活下去的基本「生理餓」,以及為了滿足感、快樂感的「心理餓」。性與食物會帶來難以取代的愉悅感,所以古人說「食色性也」。另外我們還有意志力、理智控制的部分:例如在高級吃到飽餐廳,雖然已經身心都不想吃,但為了回本再拿一盤;或是生理和心理上都餓,但卻強忍著不吃的狀況。

大部人發胖都是因為心理餓、嘴饞,食物的確是忙碌生活中的一個慰藉,而肥胖是一種能量失衡的狀態,起因包含荷爾蒙、情緒、壓力、睡眠等生活型態,不能只靠改變飲食,必須全面調整身心靈、調整生活。莊海華醫師坦言,如果給一個減重菜單、運動計畫、作息表,照著做一定都能成功,但大多數人很難辦,因為家庭工作兩頭燒,能用在減重上的時間和經濟資源不可能無限,太顛覆生活的模式,通常無法持久。所以找出自己願意做、且做得到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長期維持體重的關鍵。

(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克服心理餓不再靠意志力 醫療介入事半功倍

減重是很個人化的,如果自己沒有這種毅力甚至資蒐與規劃能力,建議可以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才能事半功倍。莊海華醫師說明,自己在門診時常協助民眾梳理、察覺,從作息、飲食習慣、心情、紓壓方式、通勤時間等找出破口調整,不把體重當作唯一成績單,共同討論出目標,並視情況以藥物輔助,才能正常運作且持久。

「心理餓」就是一個必須克服的關卡,如果單靠意志力,不僅無法長久更容易反撲,莊海華醫師分享,目前用於治療減重的藥物有三種:

1.口服抑制代謝藥物,不影響食慾,藉由降低大約30%的油脂吸收來減重

2.針劑藥物(俗稱瘦瘦針),針對下視丘抑制食慾,主要控制生理餓,對於心理餓層面較少,可將食慾打五折左右

3.新一代口服藥物,針對食慾中樞和情緒回饋中樞,減少生理餓,同時還能抑制心理餓,在美國上市已久,且不用打針,進入門檻低

她舉例,有些人非吃消夜不可,一整天才覺得圓滿,那就調整消夜的份量、內容物,或是晚餐盡量吃飽一點,慢慢減少消夜甚至不吃;若是利用藥物輔助,以新一代口服減重藥物為例,則能讓心靈減少對食物的依賴,打消吃宵夜的念頭。另外,目前也還有胃內縫合或減重手術等方法,來幫助肥胖程度較高的民眾。莊海華醫師強調,醫療是強力輔助,讓減重變得容易,但如果不想復胖,還是必須同步調整生活模式。民眾若是不想老是減重失敗,建議可以尋求專業團隊的協助,才能瘦得健康、瘦得長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ealthnews.com.tw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