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首份針對935位青少年研究發現 自殺前3個月僅18.6%求助精神科門診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首份針對935位青少年研究發現 自殺前3個月僅18.6%求助精神科門診(圖/翻攝自翻攝自Pixabay)

▲首份針對935位青少年研究發現 自殺前3個月僅18.6%求助精神科門診(圖/翻攝自翻攝自Pixabay)

台灣15~24歲的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北巿聯醫松德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935位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的就醫情況,結果發現,雖然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但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代表更有必要從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強化精神醫療轉介。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已成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北巿聯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的研究團隊,分析935位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的就醫情況。

結果發現,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

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

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

自殺警語: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首份針對935位青少年研究發現 自殺前3個月僅18.6%求助精神科門診(圖/翻攝自Pixabay)

首份針對935位青少年研究發現 自殺前3個月僅18.6%求助精神科門診(圖/翻攝自Pixabay)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法院邀請考試院正副院長、委員進行詢答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