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早期徵兆之一。(示意圖/資料照)
近年來,大腸癌一直都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許多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以及戲劇大師李國修等,都因大腸癌而辭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文斌便指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臨床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大都是中晚期大腸癌,因此平時可以多加留意身體是否出現8大徵兆預防。
根據最新衛生福利部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2018年增加5,123人。而大腸癌就佔了新發生癌症約有1萬7千人,依然是第一名的癌症。統計發現,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男性的大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是女性1.5倍。
謝文斌指出,大腸癌早期雖並無明顯疼痛感覺,但卻有幾個主要常見的情形,包括「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
▲體重減輕也是大腸癌早期症狀之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謝文斌也說,臨床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大多都已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起來複雜又困難,且治療過程與結果對病人與家屬都是一個沉重負荷。
事實上,大腸癌是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並治療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
而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平時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74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到40歲。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早期診治。一旦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瘜肉,就會建議依據不同情況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