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綜合報導
▲年長者易受負面情緒影響出現難過、沮喪。(圖/翻攝自pixabay)
民眾應注意家中長輩情緒變化。隨著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長者健康成受關注議題。近期有國際期刊的研究發現,老年族群在負面的社會情感事件(如觀看別人受苦的影片)影響下,大腦的「靜息狀態網絡」的調節與恢復將發生改變,出現焦慮、消極想法及過度沉溺在某些負面情緒等。國內學者表示,老年人面對高情緒反應有殘存效應,有高焦慮或反芻思考特質的年長者在接收到負面訊息後,大腦可能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平復至平常狀態。
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今年1月13日發表最新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的情感科學中心(CISA)研究員賽巴斯欽·貝茲-魯戈(Sebastian Baez-Lugo)博士與奧爾加·克里姆茨基(Olga Klimecki)博士的研究發現,年長者觀看了會引起負面情感的影片後,會改變大腦的靜息狀態網絡在調節情緒和恢復的機制。研究認為,這些變化與焦慮、消極想法及過度沉溺在某些負面情緒,反覆回想過去的事(反芻性思考)有關。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三位學者解析這篇研究。北醫大心智意識與腦科學所副教授徐慈妤說明,實驗是讓年輕人與年長者觀看正面與負面的影片,分別有高情緒張力和低情緒張力的影片內容,影片結束後記錄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檢視大腦是否可以快速恢復到一般狀態。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年長者的大腦活動,有更多內側前額葉、前腦島皮質、中顳葉、和杏仁核活動。
徐慈妤說,該研究還發現杏仁核和靜息狀態的重要腦區,包括後扣帶皮層和內側前額葉,在年長者有比較高的功能性連結強度,這與負面的反芻性思考有關,也就是年長者的負面反芻性思考程度較高,可能與思考上流連於負面情緒事件有關聯。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張芸瑄提到,研究發現年長者在較高情緒事件的反應有殘存效應,顯示高齡者面對社會負面事件可能產生反芻性的思考,這通常與憂鬱及焦慮症狀表現有關。這篇研究特別著重年長者的大腦靜息狀態網絡與負面社會事件的相關性。她說,在臨床經驗以及社區服務中,常可見年長者會不斷回憶過往的負面情緒事件,而這往往與高齡心智健康有關,例如老年憂鬱症。
台大心理學系教授張玉玲指出,過往研究常只著重探討觀看負面影片「當下」對年長者的影響,此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有高焦慮或反芻思考特質的年長者在接收到負面訊息後,大腦可能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平復至平常狀態;如果接收到中性的訊息,年長者則會比年輕人的主觀報告有更多的正向感受。此結果有助於瞭解一般健康高齡者在情緒慣性的神經機制,也可能在未來開創出能早期偵測神經退化族群的方法。
▲減少觀看網路負面影片或資訊,正念練習與運動等方式,都能助維持健康的大腦並創造幸福人生。(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雖然研究探討的議題很重要,而且納入較多的受試者,但研究仍有許多限制。徐慈妤認為,年長者生活閱歷比年輕人豐富,在社交情緒反應上自然和年輕人不同,因此年長者和年輕人在大腦活動上有些微差異也是很正常。張玉玲則提到,實驗的時間相當短暫僅有90秒,未必能真實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情緒調節的時間。建議減少觀看網路的負面影片或資訊,多接觸勵志片等正向或中性的內容、參與園藝、展覽等相對靜態日常活動與擔任志工等社會參與,及透過像是正念練習與運動等方式,都能幫助維持健康的大腦並創造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