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楊晉瑞醫師前進社區分享大腸癌病例。(圖/門諾醫院提供)
民眾如果出現不明的下腹不適、排便異常,真的要特別小心,惡性腫瘤可能已經悄悄生成。東部一名七旬老翁近期因肛門疼痛和解便不順就醫,醫師為他進行指診,食指伸進去之後很快摸到「一顆東西」,後續證實為大腸癌。
70歲林先生近來排便時總覺得肛門痛痛的,合併糞便解不乾淨的感覺,但未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明顯改變等症狀,生活作息如常。就怕家人擔心,林先生仍前往醫院就診,醫師透過肛門指診發現,距離肛門口5公分處有一顆直腸腫塊,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確認為大腸癌第二期。
門諾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楊晉瑞表示,大腸癌發生的主因除了家族遺傳,也和飲食、運動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代人受到飲食西化影響,高油高鹽加上纖維攝取不足又缺乏運動,排便較不規律,一旦出現相關症狀,身體通常已經出大問題。
因此,平時除了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50~74歲民眾應善加利用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的民眾,每隔3~5年應安排1次大腸鏡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腸癌因初期無明顯症狀,也被稱為「沉默殺手」。根據統計,大腸癌好發於50~80歲民眾。楊晉瑞指出,大腸癌的診斷以肛門指診、糞便潛血以及大腸鏡最為常見,一旦高度懷疑就會做病理切片,才能知道惡性風險高低。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則以手術、藥物以及放射線治療3種為主,由於初期的治癒率相當高,民眾應定期篩檢,唯有提早發現癌前病變,儘早治療,才能降低復發率。
楊晉瑞近日前進社區,現場衛教大腸癌知識,有人詢問「肉鬆吃多了會不會造成大腸癌」,他指出,目前沒有任何醫學統計證明,吃肉鬆與大腸癌有絕對的關係,可是肉鬆畢竟是加工食品,又經過高溫烹煮,所以多少會讓人產生疑慮,如果只是少量配稀飯,不一定會造成很大的風險,除非三餐都吃大量肉鬆。
也有人好奇「是不是只要觀察排便有沒有變細,就能判斷是否罹患大腸癌」,楊晉瑞回答,糞便形狀改變只是大腸癌眾多可能症狀之一,其他如腹部慢性疼痛、貧血、排便頻率減少、體重減輕等也都是觀察指標,一旦身體出現警訊,儘快就醫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