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淑芃、黃鈺丰/採訪報導
您知道台北大稻埕,曾經是早期台灣茶葉集散重鎮嗎?但隨著經濟結構改變,台灣外銷茶葉逐漸沒落,讓大稻埕最輝煌時期,多達兩百多家的茶行也一間間關,甚至最後為了生活都改建了。
這是至今唯一仍屹立,在民生西路上的一棟百年老茶行建築,這幢1934年落成的老屋,民國98年被列為市定古蹟,它的前身-新芳春茶行,具體而微,代表昔日大稻埕茶商文化,發展至最輝煌的過往,但在經過80年歷史風霜後,這座優雅大氣的老建築也顯出疲態。
不但漏水問題嚴重,許多主要牆面也損壞傾斜,毀壞的程度簡直就是危樓,直到四年多前,有建設公司花四年的時間,挹注8千萬,找來專家修復古蹟,才讓老建築再度擁有全新生命,修復的過程,他們還保留三千件珍貴文物歷史,也是這個家族成員的前職棒好手王傳家,在修復後第一次回到老家,看到擺設都跟以前一模一樣,感觸很深,而究竟這間老茶行見證了多少大稻埕的風華年代,帶您來看。
輕輕推開「新芳春」的檜木門扉,三間相連的大宅,加上大堂上一整排,日本銀行派頭的牛奶吊燈,這是大戶人家才有的富貴豪氣,而當年王國忠的父親王連河,就靠外銷茶葉致富。王國忠:「台灣的包種茶,我父親是推手,那時候才會非常興盛。」聊起當年「新芳春茶行」第三代傳人王國忠,仍記憶猶新。
王國忠:「我爺爺在對面,也是當製茶師,那時候冬天了,應該沒有茶葉了,怎麼又冒出茶來,爺爺就覺得這個茶非常好,他就把這個茶買下來,然後自己烘茶,四兩包成一包,有包一包四兩的紙,希望可以賣去泰國,就派我父親去泰國,但是這四兩包裝白白的不好看,就隨便拿個印章,有葫蘆圖案的蓋下去,從此這個葫蘆就出名了。」
但真要提到茶葉的風華年代,時間得推回清朝時期,清光緒二年1876年,在大稻埕地區的華人茶行有33家,19年後當地茶行已經多達132家,清末到民初是大稻埕茶葉的鼎盛時期,茶葉外銷總額占了全台灣的59%。
因為大稻埕的崛起,才造成台北城的發展,整個台灣的經濟重心,就從南部跑到北部來。王國忠:「延平北路到重慶北路這段,80%都是茶行,茶行一定都是三間連在一起,你看每一家都是三間。」
有記名茶第三代王連源:「花茶台北城的近郊有五股、新店、蘆洲、三重,他們有種一些茉莉花、梔子花大花,還有樹蘭花,那些花都會集中到大稻埕來,你想產茶季節跟花季的時候,這邊有一個香,茶香跟花香都聚集在這個,你可以想像那個數萬斤、數十萬斤的茶跟花,都集中在這個地方。」
在那段全盛時期,大稻埕茶行數量上看兩百多家,而當時規模最大的就是「新芳春茶行」,但隨著產業結構改變,台灣經濟起飛,敵不過大環境轉變,茶行一間間歇業。有記名茶第三代王連源:「它(茶葉)扮演的角色,從以前是外銷為主,後來就變為國內人需要喝比較好的茶,茶的價就一直上漲,因為他的需求買的起,所以外銷茶廠就逐漸不能生存。」
王連源家的茶行,算是大稻埕少數僅存的百年茶行,當年數一數二的大茶莊「新芳春」,傳到第三代,生意越做越少,12年前乾脆不做了,正式結束製茶的事業,而曾經輝煌的老建築也隨之荒廢。
後來茶行被列為市定古蹟,但畢竟是歷經82年風霜早已殘破不堪,五年前興富發團隊決定賦予它新生命,一開始門面的修復就是個大工程。古蹟修復工地主任林志陽:「當時因為屋主的考量,出租給人家做家具行,所以他把原來的牆壁都打掉了,我們當時在接手的時候,這道牆都變鐵捲門了,我們跟屋主索取兩張老照片,加上屋主他把當時拆掉的牆,跟門窗都保留下來,加上現場的一些遺構,我們有證據可以去推測,這道牆的原貌。」
修古蹟簡單來說就像補牙,但過程就不如治牙單純了,處處是功夫、學問,像是如今已經很少見的焙籠間,往昔師傅在這裡打赤膊、穿短褲、耐著高溫,烘焙上百斤從各產區運來的包種茶。王國忠:「這一池一池的,底下燒炭,放米麩,再點火,然後放下去烘。」
由於年久失修,匠師來的時候屋頂早沒了,這道立面牆也被盤根錯節的老榕樹破壞殆盡。古蹟修復工地主任林志陽:「這個清理真的花我們很多的時間,當時整個屋頂塌下來以後,整個洞都是被淹沒的,加上它很多的磚塊,都是有損壞的情況,我們也是有做抽換的動作,這些磚也都是用原來的磚塊,加上清洗的部份,我們去做復原。」
很難想像當時匠師,是把上萬個磚塊從牆面一塊一塊拆解下來,清理、修整好,再一塊一塊按照編號,重砌上去,而這棟三層樓,將近500坪的房子,幾乎處處都這麼棘手。古蹟修復工地主任林志陽:「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它有地層下陷的狀況,所以當時這道牆它壞得非常嚴重,是這個茶行最困難的地方,修復過程最困難的地方。」
古蹟修復工地主任林志陽:「中間這個柱子就是整支卸掉,我們再重新把它做回去,因為當時這個柱子是整個已經裂開了,已經有傾斜的狀況,很有危樓的感覺。」
怎麼做到修舊如舊考驗著團隊,他們幾乎是靠屋主口述,外加幾張老照片對照,都還拼湊不起來,就只能從建築遺蹟慢慢推敲,每個小細節都要斤斤計較,三樓陽台天花板的西洋燈座與飾帶,這是日治時期就有的,因為屋頂漏水嚴重,全遭水氣侵害。
古蹟修復工地主任林志陽:「這是當時天花板上面白灰的飾帶,當時因為要修復這個東西,我們跟匠師這邊也是討論了很多方法,後來我們的師傅也是蠻聰明的,他想到用翻模的方式,去翻這個構件,翻起來的東西,其實是跟原來的,幾乎一模一樣。」
這是十位工匠歷時四年,8萬3千多工時,以及8千萬的資金挹注,一個塊磚一扇門窗,一點一滴重塑而成,儘管修復路漫長,老建築卻不時帶來驚喜,在拆除廚房壁中櫃時,知道了一段創辦人的小故事。
古蹟修復工地主任林志陽:「當時在修復時,在裡面發現了有暗藏鴉片吸食器的地方,當時因為我們這房子的創辦人王連河先生,因為他早年都在泰國經商,經商的時候就是他,有生過一場大病,那時候聽說是蠻嚴重的,後來泰國那邊的同鄉會為了要治療他,就用鴉片去治療。」
放鴉片的地方更是隱密走上三樓閣樓,過去堆滿茶包的倉庫,看到了嗎?有三塊會移動的磚塊,祕密就藏在縫隙中。建設公司董事長鄭志隆:「在目前整個大稻埕來說,它是唯一而且也是最完整,有茶文化代表的建築物,所以當我們開始接手這個案子,就覺得,哇,這個不得了,這是在替我們以後台灣的子孫,重新再去保留這塊茶文化的代表。」
消逝的過往,王家的百年歷史隨著修復完成,再度甦醒。王國忠:「這間房間是我們兄弟姊妹,七個,都是在這間房間出生。」因為捨不得,王家還珍藏著七個兄弟姐妹都睡過的老床、桌椅,甚至是父親赴泰國經商的帳冊,多達三千件,而這個保存完整的,是當年外銷英國的精緻茶。
王國忠:「這叫斗箱這都手繪的,放1磅2磅茶。」還有戶口名簿您看過木製的嗎?這裡就留了一塊,日治時期政府非常重視戶口管制,每家戶長會自刻名牌,懸掛正門以便查驗。
王國忠:「這裡有異動表,這是外人來這裡住的異動表,這邊才是我們自己家人,那時候的營業登記照,攤販,賣糖果啦,呵呵,這張也好久了。」在屋主向我們細細介紹自家寶物的同時,前職棒好手王傳家突然現身,這才知道,原來他也是這個家族的一員。
王傳家:「其實很不捨,但是不捨之餘,又看到重新的樣貌,回到以前,覺得沒什麼變,那感覺就會很高興。」
現在站的位置,是第一進三樓的公媽廳,就連神龕的設置,王家人也跟一般台灣人完全不同。王國忠:「我們是祖先放在中間,右邊放佛祖,左邊放神明。」
王傳家:「剛才我伯父說的,我不知道對不對啦,伯父說我們的祖先都放中間,說是以前祖先有當官的是不是,我不知道啦,比較特別的是說,一般來講,神明應該放中間,很少說自己的祖宗牌位是在中間的。」
走完這棟華洋交錯中西合併的氣派茶行,只有一個字「大」足以形容,因此過去王家子孫也從不必愁去哪玩。王傳家:「玩球的時候,回到家裡,三五好友約一約,或者是自己的哥哥,約一約我們就在二樓,前面那個地方,或者有時候,就直線那個地方,所以二樓的玻璃,每一扇玻璃都有我們的回憶,『砰』的回憶 。」
二樓寬敞的空間是女工們揀茶、堆放茶包的地方,王傳家卻把它當球場,王國忠:「(丟球,這麼調皮,阿伯都不會罵他嗎?)罵他喔,他打破了我又不曉得,那些他又沒有講。」
一直到上大學,王傳家才搬離大宅院,但至今仍難忘每一年的冬天。王傳家:「在國小以前,我們家比較常,尤其是冬天,正好在烘茶的時候,常常偷尿尿,偷尿尿棉被就可以拿去烘乾,晚上就很好睡。」
這裡留下的不只是王家人的回憶,還有老茶人的足跡,復原後的老建築,經過嚴謹仿作、細心修復,看起來比原作更加精緻講究,屋主也將老家捐獻給台北市政府,期望帶領更多的人,重回大稻程的美好年代,感受當年台灣茶葉外銷的黃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