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降結腸惡性腫瘤(非文中病患)。(圖/南投醫院提供)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大腸癌居首,這種惡疾儼然成了國民病,部分病例治療過程中必須接受人工造口(人工肛門),影響生活品質。南投一名七旬翁便秘1週就醫確診大腸癌,所幸醫師透過大腸支架和微創手術成功為他「拆彈」,同時保留肛門。
南投一位70歲林先生超過1週沒有排便,自行嘗試通腸未果,肚子愈來愈痛。他趕緊至醫院看診,透過相關檢查,確診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糞便受到腫瘤阻擋,無法順利排出。醫師先透過大腸支架裝置,解決林先生的排便問題,接著再安排腹腔鏡微創腫瘤切除手術,免除裝人工肛門的困擾。
衛福部南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廖師賢說明,左側降結腸腫瘤可能阻擋食物通過,使得糞便無法順利排出。腸阻塞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嘔吐等症狀,如果沒有即時處置,可能會造成腸子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
廖師賢指出,林先生由於腹脹嚴重,因此他先在腸阻塞處裝置大腸支架,以內視鏡在阻塞的腸道中裝置金屬支架,撐開腸道,緩解排便問題;1週之後,再進行腹腔鏡微創腫瘤切除手術,切除降結腸惡性腫瘤,因為相對傳統手術,傷口較小且疼痛度較低,可加速恢復。
以往大腸癌合併腸阻塞,考量腸道阻塞若直接手術可能會有癒合不佳而滲漏等問題,因此會先為患者裝置暫時性人工肛門,待腫脹的腸子消退之後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不過由於許多病人聽到人工肛門心生恐懼,相當擔心與排斥,而大腸金屬支架的裝置,可以避免人工肛門造口,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廖師賢提到,由於林先生術後病理檢查為降結腸惡性腫瘤第三期,大腸癌患者主要治療方針以切除腫瘤為主,術後會再為病人安排化學治療。如果病人因為心肺功能不佳、腸阻塞等因素暫時無法接受手術,通常會依病人的狀況先安排化、放療或暫時性人工肛門等治療方式,待身體功能許可再進行手術。
廖師賢提醒,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因此建議民眾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定期運動,不抽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