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芸葶/採訪報導
穿梭在傳統市場裡的一群孩子,靠著細碎單詞與肢體語言努力地和老闆溝通、購買所需食材,仔細一看不難發現,有的人身坐輪椅,有的人步伐跨得小心翼翼,他們是來自台南「瑞復益智中心」的智能障礙者們,平均年齡在30到40歲,雖然智力稍顯遲緩,但透過不斷地訓練,要完成一份午餐已經難不倒他們。
▲瑞復益智中心帶著智能障礙者們進市場買菜。(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的採買、烹調,其實對智能障礙者們來說,是他們花費3到4年的訓練成果,一步步從認識蔬菜到完成烹調,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瑞復益智中心社工吳柏賢說,「透過買菜、煮飯這樣的基本日常,不僅讓智能障礙者們可以為父母料理三餐,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習如何自理,有助於未來他們可以選擇在社區裡安老。」
瑞復益智中心社工督導余德玲補充說到:「會努力推動『自立支持』,是希望智能障礙者可以成為一個生產者、一個家人的角色,當他成為生產者的時候,家人也就不會覺得智能障礙者們是沈重的負擔,也就不會只想著想把他們送進教養院,讓他們失去選擇自己人生的能力。」
▲智能障礙者們透過「自立訓練」,努力學習電鍋料理。(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自立生活訓練,就好像是給了孩子們一支釣竿教他們釣魚,當孩子有了自理生活的能力,就不至於讓「教養院安老」成了最後選項。而「瑞復益智中心」多年來努力成為智能障礙者背後穩健的靠山,但能夠在台南走過40多個年頭,其實一路走來也是困難重重。余德玲社工督導回憶起機構初入社區時聽見的擔憂聲音,「有些孩子確實是有情緒的,所以當這樣的孩子在社區裡生活的時候,周遭的鄰居難免會產生疑慮,覺得他們會不會有攻擊性、會不會太吵鬧等等,但是我們透過行動,積極改善與社區的關係,讓鄰居們知道我們絕對不是來亂、來鬧的!」
剛開始鄰居們或多或少因為不認識、不理解、不熟悉,所以對機構產生了害怕與恐懼,但「瑞復益智中心」靠著主動出擊,建立友善溝通橋樑,最終也順利消除鄰居們的疑慮及負面想像。鄰居陳太太表示,「跟他們做鄰居就好像一家人,他們的親和力都很好孩子也都很有禮貌,大家相處得好自然就不會對他們有異樣眼光。」
▲機構積極帶領智能障礙者們走入社區,並運用機會做日常教育。(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漁光里里長林寧峰也說,「瑞復益智中心經常會帶著孩子們進到社區,幫忙在路上撿撿垃圾、維護環境整潔,雖然他們撿的垃圾量不是很多,但是他們那顆善良的心也觸動到里民心裡,大家看到他們在撿垃圾的時候,也就隨之比較不會亂丟垃圾,而且還會自發性地去撿,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正面的影響。」
良善循環逐步在漁光里發酵,瑞復益智中心除了積極翻轉大眾對智能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外,他們還成立「暖陽清潔工作隊」,每周進到里民家中幫忙清掃,舉凡掃地、拖地、垃圾分類等都是服務項目,或許乾淨程度比不上專業,但這些行動不僅能訓練智能障礙者們的肢體,也能關懷在地獨居老人。李雪瑛主任表示,「我們的青年到獨居老人的家裡,與他們產生互動、關懷,我認為是很好的連結,而老人家也會覺得讓孩子們來打掃,也是在幫助孩子們建立更多社會連結,因此這樣的人際互動,我認為是蠻美的事情。」
▲暖陽清潔工作隊進入獨居老人的家中清潔。(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透過雙向互動,為社區注入嶄新生命力,像「瑞復益智中心」這樣的社福機構,即使是社會上最溫暖的力量,卻也在取得認同的路上遭遇重重阻礙,但透過溝通、理解、尊重,相信每顆渴望被同理的心,都能靠著行動消除社會上所有恐懼。
平行公益相關專題
https://event.udn.com/auroratrust/
誰是「惡鄰居」?當外來社福遇上在地社區
https://event.udn.com/auroratrust/articl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