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獨家/每13秒就有1人!手術麻醉1年逾250萬例「7類人」成高風險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健保署統計,手術麻醉申報1年逾250萬例。(圖/記者陳弋攝影)

▲健保署統計,手術麻醉申報1年逾250萬例。(圖/記者陳弋攝影)

台灣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據統計一年手術需全身麻醉者就破250萬例,也就是每日平均約每13秒就有一次全身麻醉。民眾往往僅認為重大手術潛藏風險,但卻沒想到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也很重要。麻醉科醫師表示,年長者、心臟病患等七類人的麻醉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嚴重者更可能出現呼吸問題與心臟衰竭,呼籲病患及家屬術前應透過與麻醉科醫師溝通,選用較舒適且適合自己的全身麻醉方式。

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鄒美勇表示,根據2020年衛生福利部健保署醫令申報量統計,台灣全年全身麻醉的申報量達250萬例以上,小至闌尾炎、大至心血管、神經外科手術和癌症手術等,全身麻醉都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於重大手術患者而言,除了要求手術成功外,術後不適、術後併發症及術後恢復順利與否都是病患及家屬會在意的事情。

他說,研究數據顯示,術後肺部併發症(PPC)發生風險最高可能達到2成以上,一旦發生PPC,除讓平均住院時間、重症監護室護理時間可能增加外,也提高死亡風險。好在台灣麻醉專科人力上有進步,近5年成長幅度接近2成,僅次於急診科、泌尿科,全台麻醉專科醫師人數上升到目前的1360位,讓麻醉照護品質獲得明顯提升。

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適合麻醉,過程前中後也有其風險。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表示,麻醉和鎮靜的安全性取決於多種因素,如年齡、健康狀況、手術的性質和持續時間以及麻醉或鎮靜劑的種類和劑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麻醉和鎮靜是安全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存在風險和副作用。

手術麻醉1年逾250萬例,醫師表示,年長者、心臟病患等「7類人」為高風險族群。(示意圖/北榮提供)

▲手術麻醉1年逾250萬例,醫師表示,年長者、心臟病患等「7類人」為高風險族群。(示意圖/北榮提供)

丁乾坤解釋,大部分麻醉藥物都需肝腎臟代謝,若病人功能不好藥物作用時間短,麻醉藥就要減量,避免代謝不掉。他指出以下七類人的麻醉風險,一般來說會比其他人更高,麻醉專科醫師會在手術前詳細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並根據其個人情況制定相應的麻醉方案:

1、年長者人:由於年長者的器官功能衰退中,因此對麻醉劑的代謝能力也可能較差,從而增加了麻醉風險。

2、心臟病患者:恐因心臟無法負荷手術過程中的壓力,而導致心臟衰竭等風險。

3、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由於肺功能受損,可能導致麻醉過程中出現呼吸問題。

4、肝腎病患者:肝臟是體內代謝藥物和麻醉劑的主要器官之一,腎臟則是另一個主要器官,此兩種病患,肝腎功能可能已受損不足,其麻醉風險也跟著增加。

5、脊髓損傷患者:脊髓損傷恐影響呼吸和循環系統,因此需謹慎處理麻醉。

6、妊娠婦女:懷孕分三產期,臨床上僅第二產期的麻醉比較安全,第一產期麻醉恐造成胎兒先天性問題、第三產期麻醉則對孕婦負擔較大;而在分娩期間的產婦多採半身麻醉,避免血流、麻醉藥劑通過胎盤,對胎兒產生影響。

7、過敏體質者:可能對麻醉藥物產生不良反應,增加麻醉風險。

如何提升麻醉安全與品質?丁乾坤表示,提高病人安全是醫界共同努力方向,目前台灣一年約新增60幾位麻醉專科醫師、除過往分散在地區醫院以上院所外,近年則擴及診所、醫美整型與婦產科等,無論麻醉醫師或麻醉專科護理師都受過專業的訓練和認證;現代麻醉藥物已經非常安全,除加深病人本身對麻醉藥物的認知、也應認知麻醉專科醫師照護的重要性。

他說,雖麻醉藥物全球已近20年沒有新藥,但去年底已有短效麻醉藥物在台灣通過TFDA拿到鎮靜藥證並上市,國外也已有研究證明其對肝腎功能影響小、且血壓或呼吸抑制上較小等低風險優勢;他認為此對於健檢、腸胃鏡等短效麻醉上相當合適。民眾應思索的是麻醉「怎樣趨吉避凶」,找到合格專科醫師、與好的設備,術前的醫病溝通更是重要,才能讓手術過程更加安全可靠。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20241122】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