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旭峰
城市的發展,是政府政策規劃、公共建設投入、公眾參與及土地開發的共同成果。政府謹慎行使公共行政決策權,民間理性參與公共事務,針對公共性討論,才能共同推動城市更好、更進步。
近來高市府推動的台鐵高雄機廠變更的規劃方案,在各種議題上受到許多關注,其中有一部份是來自護樹團體的質疑與異議,直接指稱該案將大量拆除廠區文史資產,並移除近千棵樹齡30-40年大樹,因而訴求改變規劃內容,提出將建築量體配置集中、增高,稱可以保留17公頃森林文化園區,並要求營建署退回變更案。
我們一方面樂見市民對於城市規劃公共議題的關注與討論;但一方面也憂心模糊議題與現實的社會運動,可能偏離了社會參與對於帶動城市進步的目標。以本人多年參與高雄城市規劃事務與社會運動的經驗,也希望藉此提出對高雄機廠變更案的觀察與看法的一些淺見,並供社會各界檢視與參考。
台鐵高雄機廠變更案的背景乃是隨著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原先做為車體檢查保修的台鐵高雄機廠在交通部規劃下遷往屏東潮州,原機廠所座落的工業區土地也面臨褐地轉型的命運。此於全世界許多城市均不乏市區中舊鐵道機廠轉型開發的案例,大致上的做法也多是朝向最能符合並回應城市發展需求的方向找新的出路。
在我們高雄的情況則是從2014年,高市府與台鐵局就提出高雄機廠變更案,但一直停滯在都市計畫審議階段。直到2019年,陳其邁市長上任後,才有新進展。面對各界對此案有許多期待,市府即揭示「最大可能保留鐵道紋理與地景意象」、「貨車工場全棟保存再利用」、「保障台鐵局資產開發之政策任務」三大原則下,原先的台鐵機廠變更案有了大幅度調整。事實上在過程中,也經與地方民眾、民間團體、專家學者各界多方討論後,提出了維持鐵道紋理、保留貨車工廠、樹木原地保留、完善地方公設及兼顧台鐵權益的方案。走了近10年的案子,終於在今年4月通過市都委會審議,從都市規劃專業層面而言,是一場浩大的工程,也是階段性的突破成果。
▲台鐵高雄機廠變更的規劃方案受到許多關注,其中有一部份是來自護樹團體的質疑與異議。(圖/高雄市都發局提供)
其中為了切實回應護樹市民團體的訴求,高市府曾委託嘉義大學全面調查廠區內樹木的樹種與數目。當時調查結果,全區列入紀錄共955棵樹木,其中386棵是果樹,具保存價值的雨豆樹、樟樹及印度紫檀等特定紀念樹木有33棵,枯死、危險或不健康的樹木有307棵,可移植再利用的樹木有121棵。我們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理應基於對事實情況的認定及專業判斷的尊重。而為了保護特定紀念樹木,高雄市也早有行之有年的機制,包括訂有「高雄市特定紀念樹木保護自治條例」,並設置高雄市特定紀念樹木保護會議體制,以鑑定、審議及指定值得保存的紀念樹木。
市府提出的規劃方案,已考慮就變更完成後的市地重劃,對樹木保護做善意與務實的處理,包含將33棵特定紀念樹木原地保留、道路與建築興建皆配合其位置規劃。可移植再利用的121棵樹木,則移植做為行道樹、公園樹木或透過法定空地留設原地保留等作法。任何開發行為都是將為環境帶來改變,專業的考量就是要為這些可能的改變做出合理而有效的判斷及因應。若是按所謂保留17公頃森林文化園區的民間團體意見,先不討論對城市發展公平與效率的影響,集中式配置建築量體,還需面臨深挖地下室,阻隔自然透水,對整體環境的樹木生長條件反而有不利影響,而且高樓對鄰近社區的日照、採光、通風環境條件的影響也不能被忽視。
事實上,對於民間護樹團體所稱的該規劃方案將直接毀掉近千棵30-40年大樹的情況,並將訴求簡化為「搶救高雄機廠森林」的說法,恐有失偏頗,也易流於片面。就以高雄綠色社會運動的里程碑「衛武營都會公園」的實現過程,也曾面對營舍保存與綠地規劃的衝突,藝術中心建設所需用地的爭議。但是經過折衝與討論,高雄市民與公部門共同經歷了協商與包容,我們今天也正共享此一珍貴的共同成就。我們敬佩與尊重城市中關注各種面向的公民團體,包括對保護珍貴老樹與生態環境組織的情感與用心,但是仍然希望大家的共同目標應該是要尋求基於城市未來綜合成長下的幸福。
公共事務參與,理應本於事實,提出主張與論述,在各種開放平台上討論。台鐵高雄機廠案,經歷多次市都委會討論,並邀請地方里長、民意代表、公民團體、專家學者等傳達各種聲音與主張,經過多方意見整合,始能彙整出趨近大眾期待與公共利益的共識方案。我們的城市是要以市區內的高價值土地來換取一個舊鐵路機廠的大範圍凍結保存,還是更需要一個在平衡各種需求下提供給未來更多元可能的場域,這正是我們期待台鐵機廠案從一個都市計畫變更的過程及結果,並從中營造更健康的公民對話環境中所共同面對與學習的課題。
《作者簡介》吳旭峰,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