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不只蝴蝶斑!正妹腳腫痛高燒15天才出院「這怪病」讓患者死亡率高2.6倍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呼籲病友共同拒絕狼瘡干擾、重拾人生美好。(圖/年輕病友協會提供)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呼籲病友共同拒絕狼瘡干擾、重拾人生美好。(圖/年輕病友協會提供)

您有聽過「紅斑性狼瘡」嗎?據統計,全台逾2.5萬人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且根據研究,患者死亡率是一般民眾的2.6倍。醫師表示,該疾病好發於年輕女性、俗稱蝴蝶斑的紅疹是最典型症狀,致死原因主要原因是過去的常規治療類固醇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療法造成免疫系統低下導致感染有關。所幸目前已有新型生物製劑可選擇,從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建議患者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據統計,台灣每10萬人約有97.5人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而衛福部2023年7月統計,全台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約有25400人。

今年30歲的宋小姐去年初起反覆出現腳部關節腫脹、肌肉痠痛以及大片紅斑,一開始以為只是過於疲勞,尋求中醫協助卻無果,直至接連數天高燒至40度,經緊急住院檢查才發現確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雖配合類固醇等常規治療,但仍無法抑制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發作,治療過程中甚至引發腦膜炎及左腦腦幹血栓,住院15天才脫離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羅淑芬醫師說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能因先天基因或後天環境引發異常的免疫反應,進而產生大量抗體攻擊自身器官。此疾病好發於20-49歲年輕女性,除了典型蝴蝶斑症狀、慢性疲勞外,其引發的腎臟及心血管等重大器官損傷更不容忽視。

三總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指出,過往如類固醇等常規治療易伴有多重副作用,故國際間多建議減少類固醇使用劑量,改以其他藥物輔助治療。但近年研究發現,第一型干擾素活性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各器官臨床表現相關,然而,目前主要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雖能緩解症狀及降低發炎反應,卻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且易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體重增加、骨質疏鬆、皮膚瘀青以及高感染風險等副作用,僅能達到症狀緩解,治療效果相對有限。

所幸,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治療終現曙光。盧俊吉表示,近期已有新型生物製劑,可就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減少類固醇的使用次數及劑量,對於改善患者皮膚黏膜、肌肉關節、血球下降等症狀成效明顯。目前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外,今年4月份也通過國內食藥署核准,可供臨床使用,有望提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生活品質。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分享,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多變又易侵襲全身器官,超過半數病友被迫放棄工作,面對收入中斷與治療花費的雙重經濟危機,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支持,未來能有更多醫療與行政資源的投入,協助病友重拾信心、告別干擾人生。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嗨!出發吧來台東 演唱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