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亞大醫院替王奶奶安排階段性再翻修手術(圖/亞大醫院提供)
人工髖關節技術已十分成熟,但使用年限一到後續的衍伸問題也逐漸增加,,包含早期金屬襯墊及金屬球頭造成的金屬沈積、人工關節體斷裂及脫臼、介面磨損、鬆脫及假體周圍骨溶蝕,甚至引發假性腫瘤、人工關節解體周圍感染等,都會讓患者感到不適。70歲的王奶奶,曾置換過人工髖關節,但半年前卻發現,右側髖關節會感到酸痛無力,檢查發現人工髖關節感染合併骨缺損,在接受階段性再翻修手術後,才又順利找回好腳力。
70歲王奶奶十多年前曾動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但半年發現久站或走路時,右側髖關節會感到酸痛無力,甚至發燒、局部腫脹。平時喜歡修剪花草的她,自從腰疼、腿麻的症狀陸續出現後,前進只能靠小碎步,
直到爬樓梯、上床抬腿等動作,都讓她苦不堪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十多年前的「安裝」的人工髖關節出了問題,被診斷有合併骨缺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孟學指出,國內執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經十分成熟,但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且會逐漸衍伸很多後續問題。包含早期金屬襯墊及金屬球頭造成的金屬沈積、人工關節體斷裂及脫臼、介面磨損、鬆脫及假體周圍骨溶蝕,甚至引發假性腫瘤、人工關節解體周圍感染等,都會讓患者出現感染及疼痛等病兆,此時往往得安排「多階段性再翻修手術」改善問題。
蔡孟學表示,醫療團隊第一階段先替王奶奶安排右髖人工關節移除、清創,及抗生素骨水泥假體置入手術,術後根據術中細菌培養的結果,投予靜脈抗生素治療兩周,後續再改以口服抗生素持續感染控制,直到停止使用抗生素後門診追蹤發炎指數改善到正常範圍內。
之後再為患者執行第二階段右髖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由於病患在骨盆髖臼及近端股骨都已有骨缺損狀況。醫療團隊替她在髖臼處以異體骨移,植彌補骨缺損並以鉭金屬罩杯重建。股骨部分則是以翻修型加長柄來達到穩定的人工關節固定,術後病患傷口恢復良好,王奶奶在住院期間就能持單手拐杖行走且沒有發生脫臼情形,一併解決了細菌感染、骨缺損等困擾問題,讓她可再「拈花惹草」。
蔡孟學說,對醫療團隊而言,多階段性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的時間及失血量都會比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明顯增加,對骨科醫師來說是一大挑戰,不過醫師們都會盡力修補骨骼缺損部位,以恢復髖關節原有的解剖構造,並將人工髖關節放到適當位置及做良好固定,避免將來再出現鬆脫及脫臼等併發症,還給患者們「好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