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外交部亞太、中東和非洲司司長凱勒森表示,愛沙尼亞政府允許台灣以台北為名設立代表處,而非如波羅的海鄰國立陶宛同意設台灣代表處,因為中國最在意代表處名稱。
凱勒森(Kristi Karelsohn)接受愛沙尼亞公共廣播公司(ERR)訪問時,被問到立陶宛2年前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後,遭到中國嚴厲報復,如今愛沙尼亞也打算讓台灣設立代表處,卻是以台北為名,兩者間有何差別?
▲台灣若在愛國設立代表處,凱勒森認為中國最在意的是名稱問題。(圖/翻攝自Kristi Karelsohn X)
凱勒森回答說,台灣在許多國家都設有代表處,包括在19或20個歐洲聯盟(EU)成員國,甚至在俄羅斯;而這些以台北為名的代表處,通常不會引來中國的激烈反應。
但立陶宛的例子,顯然最大問題明確在於代表處的名稱。因為設有台北代表處的國家,無一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因此不能有國家代表處。因此以台灣首都為名設立的非外交代表處,目的為了促進貿易與文化關係,中國較能接受許多。
凱勒森表示,愛沙尼亞方面了解到,歸根結柢,台灣設立的代表處名稱,實際上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而如同其他已讓台灣設有代表處的國家,愛沙尼亞承諾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這是依據愛沙尼亞在1990年代初期與中國簽署的聯合公報。
凱勒森進一步指出,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以台北之名讓台灣開設代表處,中國會認為這並未跳脫一中政策框架,反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則會。因此愛沙尼亞希望並預期,一旦台北代表處在當地開張,北京的態度也會一致。
凱勒森也說,與中國相處融洽雖然對愛沙尼亞來說重要,但在政府的政策藍圖文件中,也已開始日益強調必須留意勿過度依賴中國的原物料,或嚴重依賴任何種類的價值鏈。
至於同意讓台灣設立代表處,與愛沙尼亞的對中戰略架構有何關聯?凱勒森援引愛沙尼亞外交部去年委託4名大學學者所做的與亞洲關係前景報告,當中建議塔林(Tallinn,愛沙尼亞首都)應與志同道合、價值觀較相近的亞洲國家,尋求在經濟、氣候和文化事務上更密切接觸。
凱勒森表示,讓台灣在愛沙尼亞設立代表處,將使得雙邊交流更有效率。而基於缺乏邦交,愛沙尼亞內閣成員雖然不能與台灣派駐代表處的官員直接對話,但一定層級的官員可對話,且愛沙尼亞國會議員與台灣的代表處官員接觸也不受限制。(中央社塔林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