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原只是泌尿道感染,竟出現發燒、後腰劇痛,讓王女士急求診。(示意圖/資料照片)
58歲王女士是超市櫃檯人員,因為泌尿道感染到診所就診,醫師開了3天份的抗生素,並叮囑回診。但王女士服藥1天多就覺得好轉就自行停藥,直到發燒、後腰劇痛,且小便不適感加劇而回診,竟發現變成「急性腎盂腎炎」必須住院治療。醫師示警,民眾常見兩大常見錯誤用藥行為,包括擅自停藥、未按指示服藥,都可能加劇抗生素抗藥性問題。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針對3261位民眾進行抗生素認知調查,結果顯示,雖有7成民眾自認了解抗生素,卻有6成觀念有誤,且3成民眾會誤用抗生素,以自行停藥最常見。
「國內抗藥性細菌比例持續攀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指出,錯誤用藥行為不僅沒辦法治好疾病,還可能引起抗生素抗藥性,增加病人治療時間外也降低安全性。根據國外文獻,感染抗藥性細菌的患者,治療成本比一般感染者增加4成,由於醫師需要多次嘗試才能找到有效藥物,治療時間拉長,住院時間增加1週以上,致死率更高達17.4%,比一般感染者高出6成。
中華民國診所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指出,診所中經常遇到病人以為抗生素等於消炎藥,或是以為抗生素可以殺病毒,不是細菌感染卻希望醫師開抗生素,這些不當使用抗生素的做法,可能增加疾病復發風險,副作用發生風險也增加2倍以上。他建議民眾看診時,應主動提出「三問」,了解自己使用的藥物是否有抗生素、需服用幾天及如何服用、服用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2年就提出「如果不解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明日將無藥可用」,2019年更將它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但許多民眾並不了解嚴重性。他提醒民眾,使用抗生素時應謹記「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根據豐原醫院衛教資訊顯示,急性腎盂腎炎是因為腎臟被細菌感染產生急性的發炎。急性腎盂腎炎所引起的細菌,最常見的是格蘭氏陰性細菌的大腸桿菌。發病原因大都是上行性的尿路感染所引起的,且女性較男性容易產生,因女性尿道較短,只有四公分,而且尿道口與肛門口非常接近,細菌容易經由尿道產生泌尿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