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由於地緣政治和半導體業在歐洲備受關注,不過歐洲的台灣研究能量不足,德國3所大學在教育部支持下執行「台灣做頭陣」研究計畫,為強化台灣研究跨出重要一步。
▲德國漢學家蘇費翔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主任蘇費翔(Christian Soffel)在台灣文學展致詞時強調台灣研究的重要性。(圖/中央社)
「台灣做頭陣」(Taiwan as a Pioneer,TAP)是由特里爾(Trier)、波鴻(Bochum)、杜賓根(Tuebingen)3所大學執行的4年期研究計畫,為此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編列200萬歐元(約新台幣6800萬元)預算,目標是提升台灣研究在學界的能見度。
計畫從2022年2月起跑,翻開年度回顧手冊,可發現成果可觀,例如舉辦工作坊串連歐洲的台灣研究者、到台灣各大學演講介紹歐洲的台灣研究現況、前往綠島進行田野調查、補助學者到台灣研究。
計畫主持人之一雷瑪麗(Josie-Marie Perkuhn)表示,從防疫、促進融合的語言政策、新的參與式民主形式來看,台灣是政治和社會的先驅,可作為歐洲學習的對象。
她正收集論文,預計2025年出版台灣研究方法手冊,這將是歐洲學界的創舉,可望補足台灣研究的不足。
國立台灣文學館「自由之島:台灣文學主題展」揭幕典禮7日在特里爾大學圖書館舉行,漢學系主任蘇費翔(Christian Soffel)身為計畫執行人,致詞時強調台灣研究的重要性。
蘇費翔表示,由於地緣政治衝突,台灣的能見度愈來愈高,不過許多德國人對台灣有誤解,以為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事實上台灣很晚才與中國發生關係;二戰後,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國,到底是國民黨還是中共的中國也還有爭議。
蘇費翔說,台灣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不應只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台灣,他相信最好還是「從台灣本身看台灣」,才能看見台灣的多元。
「自由之島」從原住民、美食、同志、人權、生態等主題介紹台灣文學,曾在荷蘭、奧地利等地巡迴展出,開幕當天則邀請作家賴香吟演講,從不同時期的出版品分析台灣文學的發展脈絡。(中央社柏林11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