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立芸/專題報導
▲魔術師般的黑白穿搭,反映出葛望平創業以來的獨特風格。(圖/記者林宥村攝影)
今年「全球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倡議(TNFD)」公布的第一批先行者名單,葛望平帶領的企業「歐萊德」榜上有名,不僅擊敗不少國內外大企業,還是唯一入列的台灣中小企業。這位被稱為綠色永續先行者的領導人,不希望藏私,反倒認為經驗要跟更多人分享。魔術師般的招牌黑白穿搭,也反映出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的獨特風格:把常人想像不到的事情,透過「魔法」變成可能。
▲若能善用農業廢棄物等綠色原料,不但可降低產品成本,也能兼顧環境永續。(圖/記者林宥村攝影)
無前例可循,「問號」中摸索前行
「創業過程,其實是非常徬徨。一開始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沒有學習的標竿,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做。因為,我們幾乎是台灣最早投入的企業,而且還是一個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所以要把這件事情做好,確實是一個問號。」從小深受過敏體質困擾的葛望平,投入美妝保養領域創業時,就希望能走出跟其他同業不一樣的路。2006年,他就決定要做綠色轉型,希望產品能更加天然,「綠色原料」是首選,但立刻面臨的問題是,要去哪裡找這樣的原料?
於是,每週一下午所有員工會放下工作,圍著一個白板上的問號,拋出各種有助於改變的想法。「有員工說,天然材料的價格很高,我們怎麼有能力去改變?成本增加有競爭力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議題。我就先質疑自己,為什麼天然一定比較貴?接著,我跟員工們討論,香蕉可以分為貴或便宜,那香蕉皮呢?好像從來沒有定價過?對耶,香蕉皮不用錢。或是茶葉泡完,剩下的茶葉不用錢,或茶葉的梗切掉不用錢。就是這樣子,自己的腦袋先換掉以後,然後我們就去找這些東西。」
咖啡渣,則是葛望平從員工們的日常中,發現的綠色原料。「公司在桃園龍潭的山上,年輕人沒什麼特別的娛樂活動,咖啡就喝了很多。我們是希望做到零廢棄物的公司,這麼多的咖啡渣,丟掉太可惜了,就想研究一下。」團隊研究後發現,若能從咖啡渣中萃取出咖啡油,做成清潔用品,不但不用額外花錢,而且還可能是別人沒利用過的好東西。「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東西可以變得那麼厲害。甚至還很多人好奇問我,洗了會不會睡不著?」
不過,如果要大量生產,不能只靠公司員工喝剩的咖啡渣。「台灣現在很多地方有種咖啡,我們跑去雲林古坑農會看,發現咖啡果實要去皮,那個皮都是丟掉的。以前,他們就把皮燒了,燒了以後被環保局開罰單。如果請人來處理,要給人家錢。我們就想說,你可不可以給我?」沒想到,農會的人一口答應。「他們很開心,就說好,你趕快來載!隔天我們去載,都還沒抵達,農會的人就打來說,你怎麼還沒來啊?趕快來載!我再問,真的不用錢?他說,不用錢、不用錢!」
這項把咖啡渣善加利用的產品,後來在美國、瑞士、德國都拿到發明獎的金牌。「農業的副產物,很少人做研究。我們先去做研究,反而可以發表期刊論文,我們會變成是發明者。所以,這十幾年,我們都是得發明獎最多,然後得到很多的專利權。」得獎後,葛望平跟農會談好,支付這些農業副產物的費用,增加農民收益。「我可以跟農民們講說,在種植的時候要去除有害的農藥,要做農場的管理,因為我需要的是健康的材料。他們得到我們的承諾、知道可以銷售給我們,他們就願意去做這樣的一個事情,就形成土地、農產品、健康產物的好循環。」
▲葛望平希望包材與容器都使用天然或回收材料,為此費了很大功夫說服供應鏈廠商。(圖/記者林宥村攝影)
捧錢給供應商,拚轉型「不惜下跪」
然而,當葛望平希望產品包材、容器都使用天然的原料時,卻發現困難重重。「這裡增加的成本,我會說20倍。這些回收的塑膠材料,我們在第一代試用的時候都是算倍數的,因為不只是原料,還包含製程。回收材料它的穩定性,沒有像新材料那麼高,所以你分類要做得更仔細,付出的代價會更高。回收材料的縮水率也不同,比如一件新的棉衣,它第一次下水,跟後來下水是不是不同?縮水率不同,會產生誤差,容器和包裝就需要比較精密一點,所以必須要改變模具。你知道嗎?一個模具從十幾萬到上百萬,當你有100個、200個產品的時候,算的是幾千萬、幾億的一個代價。如果政府或是消費者,沒有認為這個是消費關鍵,或是有沒有那麼迫切需要符合法規,廠商不可能花這幾億去做出一個,好像沒有感覺的改變。」
最困難的,是說服供應鏈。「因為很想完成這個事情,所以我們是每一戶拜訪,甚至會跟對方說,如果你不做,我就跪著不走。當然,沒有一個老闆讓我真的跪下去。我們做了很多,幫他們收集很多資料。那些老闆說,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關於我們未來發展的競爭力,你們反而資料比我們公司多。」
葛望平回想,當時環保油墨並不普遍,廠商採購一桶環保油墨,會因為訂單很少,根本用不完。「我跟對方說,那一桶油墨的採購,我先付你錢,但是我跟你講,你可能以後會感謝我。為什麼?因為我發現業界幾乎沒有人,提供像我這些品質的環保油墨印刷。我分析很多國際趨勢給廠商聽,這不是我的競爭力,是你的競爭力。當時,他們面臨金磚四國低成本的競爭,應該做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要找出你的第二成長曲線。未來趨勢的發展,一定是環保、健康,如果你跟我們一起配合、先做這個東西,你就挪出一條產線、辛苦一點,增加成本我來負責,然後你就可以開始把這個事情告訴所有的客戶,現在有多一個環保油墨,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符合未來歐盟的法規,那你就可能得到更多的客戶。過去你根本沒有機會競爭的這些大客戶,你搞不好以後就得到他們的訂單。結果他們現在發達、大了好幾倍,世界知名的客戶都找他們來做,這就是第二成長曲線帶來的機會。」
此外,跟回收業者的合作,也是一大挑戰。「要讓我們可以再利用的話,回收業者就要分類的更清楚。假設回收的塑膠瓶,是裝過農藥的,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再去使用,因為它對我來講有太大的風險。那我們就先從食品,或是我們自己的產品容器回收使用,還要經過清洗、消毒、再檢驗。製程增加、成本增加,可是很好的成果是,減少碳排放。我們公司還蠻有勇氣的,成本的增加我可以吸收,但是我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其實失敗兩年多,第三年才成功的。」雖然中間遇上許多困難,但葛望平卻因為看到這些廠商的成長,還有碳排放的減少,更加相信自己的企業發展方向,是有意義的。
▲因為特別關注氣候變遷議題,葛望平親赴格陵蘭一探究竟。(圖/記者林宥村攝影)
深入研究氣候變遷,成「碳權」先行者
「我個人是非常關注氣候變遷這個事情。」葛望平在求學期間,就投身於環保志工的行列,有機會接觸比較多環保議題。「從聯合國IPCC的氣候報告書裡面,你會發現氣候變遷已經是人類造成的。工業革命以後,大家只願意製造更多讓生活便利的產品,但是沒有想到這些污染,其實是會存在世界各地的。這個事情應該會越來越嚴重,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未來,我們這代的那麼美好的土地。我們不應該讓我們的孩子,沒有未來。所以我們在讓自己往美好生活發展的時候,也要對上一代有交代,因為他們留下這麼好的東西,我們應該讓下一代也有這個權益跟權利。」
葛望平曾連續四屆受邀到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演講,會上他出許多呼籲,認為許多關於保護環境的事情,許多國家做得都不夠徹底。「我舉個例子,很多國家是循環經濟裡面的『回收』做得很好,台灣和德國,就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台灣人很善良,很多宗教團體或是民間、政府都會一直在倡議這些事情,所以有用物質大概回收可以超過50%以上。可是,你要知道說其中又有90%,可能又進了掩埋場或焚化爐,你會非常的灰心。這是誰的責任?我就跟我們這些企業老闆說,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是製造業,我們應該把這些材料拿來再製造再利用。老百姓回收回來的目的,是要你再製、再利用它,不是把它燒掉。」
「我認為1.5度C(升溫警戒線),大概這兩三年就會破了,所以全球的法規就會改變,碳排放你必須要交出碳費、碳稅等等,又變成企業要面臨的挑戰。」葛望平指出,因為長達17年的時間都在進行綠色轉型,公司的減碳量已經非常大,更是早就踏入碳權交易領域。「我們在2010年,拿到台灣的第一個碳足跡證書。到了2011年,我們就做了碳中和。減碳不足的部分,我們就購買碳權來抵銷,所以我們又變成了台灣第一個有碳權交易的企業,那時候我們是用台灣的水力發電專案的碳權去抵銷。後來,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好,需要碳權越來越多,我們就在國外購買有京都議定書認定的碳權。」
葛望平一次買下了未來5年的碳權,希望達成對消費者的碳中和承諾,他的做法是這樣的:「消費者還沒使用我們的產品,怎麼知道我們的碳排放是多少?怎麼去抵銷?其實,碳排放會有一個被認可的數據庫,我們的方式是把一年的碳排放,還有未來五年會成長的碳排放,全部都計算好。所以,我們就購買未來5年的碳權,全部存起來。一個企業裡面可能有台幣、美金、黃金存簿,可是我們公司還多了一個碳權存簿。任何的碳權被計算,我都可以抵銷掉。我們也簽下了第一個碳權資產,這個東西是你的資產,因為碳權的品質是有價值的,甚至還可以做買賣。當然,我們公司不是為了買賣,是為了抵銷碳排放。」
葛望平認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都應該積極的做綠色轉型,因為這是踏入下一個戰場的機會。「我們希望成為企業綠色轉型的一個典範。如果我們成功了,是不是可以鼓勵很多年輕人創業的時候,往這條路發展?或者傳產業有些員工想要創新的話,因為看到我們做得好,而勇於去執行。」
▲葛望平從格陵蘭將廢棄的MIT電視帶回台灣,成為相當具有啟發性的環境教育實例。(圖/記者林宥村攝影)
致力環境教育,「做好」比做大更重要
今年「全球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倡議(TNFD)」公布的第一批先行者名單,「歐萊德」擊敗不少國內外大企業,更是唯一入列的台灣中小企業。葛望平雖然已經成為一位綠色永續先行者,卻不希望藏私,反倒認為經驗要跟更多人分享。「以前小時候認為,自己開的公司,要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最賺錢的公司。現在我認為,定義一個事業的成功,不一定是大、不一定是最賺錢。舉個比喻,我們住在一個山谷裡面,有100個農家,種的東西有一樣、有不一樣的。成功,不一定是過了20年以後,100個田都變成一家的。小時候,在那環境之下,會想是不是這個才叫成功?長大以後發現,不一定是這樣子。如果這100個農家,某些部分合作,某些部分讓它自己可以變更好的發展,讓他們都變得比以前更好、更幸福,我覺得這就是成功。」
因此,他訂出清楚目標:做好比做大更重要。先從鼓勵員工擁抱減碳綠生活做起,像是三分鐘洗澡挑戰,或是研發更易沖洗的產品。同時,只要有大學邀請到校園分享綠色永續經驗,葛望平都會排除萬難參加,有時花在上課的時間,比工作時間還多。「希望影響更多的人,讓他們不要抱在一起哭,認為淨零轉型他們做不了,而是團結一起努力,有更多的火花產生,這是我們未來想要去對社會、企業做出的貢獻,所以,環境教育,變成是我們未來最重要發展的主力。企業擴大影響力,影響更多的人,就可以讓很多人接受到環境教育,那他在生活上就會想去做出一些改變,我覺得這是我們同時可以去做的事情。」
同時,企業總部也成為政府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不只學校、國內外企業會來參訪,也跟全球百大大學合作。「在這個小小的地方,已經來了85個國家、38000多人來這裡上課。所以,不要因為你是個中小企業,就認為說你做不到。經過這麼多年來,我們團隊的努力,是可以在綠色永續上面,做出一份貢獻。」葛望平把綠色永續發展,當成企業的競爭力。「如果你當作責任的話,就只要有做就好了,不會被人『洗臉』就好了。但是,如果你是當作競爭力的話,就會想要創新,就會想要做突破。」
「我覺得台灣有這個本錢、有這個本事,在綠色的革命道路上,或綠色轉型上面,可以對世界做出一些奉獻。」葛望平期待,有更多善於研發創新的台灣企業,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加入讓這塊土地,一起變好的行列。
▲葛望平期待更多企業加入綠色永續行列,增加競爭力、讓環境變好。(圖/記者林宥村攝影)
創業經驗談
做領導的,就是要看得高、看得遠、看得準。數位轉型和淨零轉型,可能是企業未來在發展上不可避免的,應該積極的把它變成是一個競爭力。你越早做,你就是電動車裡面的特斯拉;你越晚做,你就可能變成豐田現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