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琪惠、花振森/採訪報導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規模9.0大地震,東北幾個首當其衝的地區,更是出現高達10公尺以上的驚人海嘯,當時重災區「陸前高田市」被海水淹沒,流失了六成土地,直到現在還是有不少農地,因為土壤鹽分過高而無法耕作。這對災區民生經濟無移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當地最重要的兩大產業就是漁業和農業,現在培育農作物最基本的土壤遭到破壞,也讓不少農民的生計陷入危機。
不忍心看到家鄉喪失農業競爭力,一群土生土長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他們引進號稱不用土就能栽種農作物的「薄膜農法」,在受到鹽害的土地上,搭建起一間間培育番茄的溫室,雖然他們一開始都沒有務農經驗,但憑著一份衝勁跟好學上進的態度,不斷吸取相關知識,現在他們種出的番茄儼然成了當地的新名產,不僅銷量穩定,一年約可生產5-6噸,更常常在超市貨架上被搶購一空。
▲海嘯過後,陸前高田市土壤已不適用於耕種。
2011年3月,一場大海嘯長驅直入,311重災區「陸前高田市」就此留下難以治癒的土地後遺症。沃土變荒地,一座座的稻田如今雜草叢生、寸土不耕,6成2的田地毀壞殆盡,整整5年,災區民生經濟幾乎停擺
三立記者陳琪惠:「一般的農作物必須在鹽分濃度百分之0.1以下的土壤環境才能夠生存,不過在海嘯過後,這裡的土地鹽分濃度高達百分之3至百分之6,因此農家必須像這樣把土換掉,才能夠改善農作物的生存環境。」
「換土」 談何容易?當地農家帶我們參觀這塊如今長滿雜草的「水稻田」,這裡的土混入了海邊細砂變得稀稀鬆鬆,年輕農夫還提醒,這裡的土暗藏「危機」,沒事別隨便亂摸。農民窪田桂:「你看還有瓦礫堆留在裡面,先前有些土裡還含有不少玻璃,真的很危險。就算用機器進去攪拌也因為裡頭有很多針狀物會劃傷機器,根本無法施作。」
▲當地農民表示,土壤中有許多針狀物會劃傷機器,根本無法耕種。
災區復興,百廢待舉,等不及換土的農地就只能灌入水泥變更為商業用地,但擔心家鄉農民錯失再站起來的機會,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年輕人,決定站出來用溫室替荒地培育未來。農民太田弘樹:「這裡有三盤番茄苗,全部搬到另外一邊,一個人搬一盤。」
▲以太田弘樹為首,許多年輕人選擇重振家鄉。
23歲的太田弘樹帶頭發號司令,他一年多前開始嘗試不用土就能培育作物的薄膜農法,克服鹽害威脅,儘管一開始因為沒經驗吃了不少苦頭,但逐漸掌握培育技巧,目前一年約可生產5到6噸的蕃茄。農民太田弘樹:「因為我不是專業農夫,不能不多加努力,幸好這裡有很多年輕人一起工作,大家對未來很有衝勁也很有想法,所以可以很積極地面對每一件事。」
▲年輕人引進無需用土的「薄膜農法」。
太田弘樹:「番茄分支沒有一直冒出多餘的葉子吧?這樣看是看不太出來啦!」
想將親手培育的蕃茄當成家鄉復興的象徵並推廣到全世界,太田底下的員工都是阿姨,年齡足以當他的媽媽,太田用謙虛誠懇的態度與她們互動,因為不少人都是好不容易從海嘯災害中再站起來的災民。作業員大河小姐(化名):「有點像是人生重新再開始吧!在那之前得先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災民視這項工作為人生的新開始。
不靠他人自力更生,這位阿姨現在很知足,只是談到未來規劃,她卻坦言,現在只想「活在當下」。作業員大河小姐(化名):「我現在只能思考當下的事,畢竟發生了那麼可怕的災難不是嗎?真真切切地在現實中發生了,現在只能考慮今天的事,無法再思考明天了。」
▲因為突如其來的天災也讓災民只想「活在當下」。
說到眼光泛淚,災難留下的傷痕會縮小卻永遠不會消失,這份沉重的心太田也感同身受,因為他有不少高中同學、老師也在海嘯中不幸罹難。
帶我們重回高中校園,看著以往熟悉的校舍變成了大工地,太田不勝唏噓:「當時海嘯淹到母校約2到3層樓高,之前同一個社團的好幾名同學都往生了,老師也有好幾人遇難。」
▲不適用於耕種的土地,多灌入水泥成商業建地。
畢業典禮過後沒幾天就發生巨變,太田再也無法跟親愛的老師及朋友見面,大難不死的他現在只能更加努力。農家太田弘樹:「雖然還是會悲傷,但欣慰的是看到家鄉持續在前進。」
▲311海嘯災難照。
▲沒被海嘯沖倒的一本松成災區復興象徵。
奇蹟的一本松沒被海嘯沖倒,依然屹立在海邊成為災區復興象徵,它時刻提醒著人類,天災無情卻也鼓勵活下來的人,只要往前看一切就有希望。(整理:實習編輯賴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