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古代科舉落榜的文人要靠什麼維生?學者:3出路一樣有前途

新奇中心/唐家興報導

古代科舉應試者如過江之鯽,中榜者卻少的可憐。(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古代科舉應試者如過江之鯽,中榜者卻少的可憐。(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可以博取功名,經世致用;為了實現當官的夢想,許多文人都刻苦學習,希望在科舉場上一朝成名;然而朝廷入榜人數有限,應試者如過江之鯽,中榜者卻少的可憐,多數考生都是名落孫山;這不禁令人好奇,古代落榜文人除了繼續應考外,還有哪些出路呢?

學者專家指出,以光緒九年應會試考生16000多人來看,只「賜陳冕等三百八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其錄取率約為1.9%,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98%的科舉考生都成落榜生。古代讀書人,明知道那是一條獨木橋,擠破頭也要擠上這條路;然而,很多考生落榜後,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只能另尋出路;基本上,落榜文人的出路有三大方向:

第一是當師爺:
清代官場有諺語云:「無紹不成衙」,可以說師爺已經成了紹興的地域性職業了,這就說明紹興盛產師爺。師爺雖然沒有朝廷的編制,但是在衙門中擔任重要的職位,負責記錄案情和處理相關的政務,很適合讀書人去謀生,所以當師爺是落榜文人中很好的出路。

當師爺是落榜文人中很好的出路。(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當師爺是落榜文人中很好的出路。(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第二是當私塾先生:
古代人想要讀書大多需要先生啟蒙,很多鄉村和小縣城的家裡都會出錢聘請文化人去教育自己的兒子;一些落榜文人無謀生的技能,但熟讀聖賢書,當私塾先生也不算埋沒自己的一身才華。如果教育的弟子中,未來有考中者還可以成就自己的名聲。

第三就是走捐納之途或從商:
這條路是針對家庭富裕的文人,科舉落榜生捐納為官,這在清代尤其在晚清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而這也是晚清吏治腐敗萎靡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家裡有錢從商也是不錯的出路,例如清朝伍秉鑑就是典型的例子,後期也成為了商界名流。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