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建立觀眾信任 YouTube「AI內容揭露標籤」上線、這些都得加標籤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Google台灣發布最新文章「YouTube 如何協助創作者揭露變造或合成內容」

▲Google台灣發布最新文章「YouTube 如何協助創作者揭露變造或合成內容」。

Google 台灣發布最新文章「YouTube 如何協助創作者揭露變造或合成內容」。YouTube 最新的 AI 內容揭露標籤上線,協助創作者公開 AI 生成內容、提升資訊透明度,同時與觀眾建立信任,目前優先適用於手機版應用程式,未來將擴大範圍至電腦及電視。

以下為「YouTube 如何協助創作者揭露變造或合成內容」全文:

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創作者自我表達的方式,不論是將創意構想寫成分鏡腳本,或是使用工具提升創作流程的效率,都可藉助生成式 AI。不過,觀眾也越來越希望影片資訊能夠更加公開透明,並在觀影過程中辨認出內容是否經過 AI 變造或模擬合成。

為兼顧雙方需求,我們在創作者工作室推出新工具,要求創作者向觀眾揭露 AI 相關資訊。如果影音內容中的逼真內容是由 AI 變造或合成技術創作而成,創作者都必須於影片資訊中清楚說明,避免因為內容中的人物、地點或事件過於逼真導致觀眾難以分辨真偽。

我們曾在去年 11 月宣布,YouTube 會在展開後的說明面板中或影片播放器前方,加上顯眼的標籤來揭露經過 AI 變造或合成內容。而如果內容明顯超脫現實、採用動畫方式呈現,或僅使用生成式 AI 輔助製作而成,不易混淆觀眾視聽,我們則不會強制要求創作者加上標籤。

此次,我們推出這項新標籤是希望進一步提升資訊透明度,並加深創作者和觀眾彼此間的信任。以下列舉幾種需要加上標籤的內容:

使用真實人物的特徵:透過技術及數位方式變造內容,例如將某人的臉替換成另一人的臉,或是合成某人的聲音做為影片旁白。

捏造真實事件或地點的影片片段:像是呈現某棟真實建築失火的假象,或是變造真實城市景觀,呈現與現實不符的情景。

生成逼真的場景:呈現看似逼真的虛構重大事件,例如假龍捲風朝實際存在的小鎮逼進。

處在 AI 全球浪潮之下,我們清楚並理解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應用到生成式 AI。因此,如果是用於提升創作效率,例如生成腳本、構思內容或自動產生字幕,我們不會要求創作者揭露內容及資訊。此外,如果合成的內容與現實間有明顯差異或是調整幅度不大,不易混淆觀眾的視聽判斷,創作者也不須提供揭露資訊。這類內容包括:

●明顯超脫現實的內容,例如:動畫,或是某人騎著獨角獸遨遊在幻想世界

●色彩調整或亮度濾鏡

●背景模糊或復古等多元風格特效

●美顏濾鏡或其他視覺修飾效果

如要查看更完整的示例,請前往說明中心。就大部分的影片來說,標籤會出現於展開後的說明面板。但如果影片涉及敏感主題,例如與健康、時事、選舉或金融相關,我們就會在影片播放器視窗中顯示更醒目的標籤來提示觀眾。

未來幾週,你會開始在 YouTube 平台和多元內容格式中看見標籤。這項功能會優先適用在手機的 YouTube 應用程式,並預計於不久後陸續在電腦和電視上推出。目前,我們希望給予 YouTube 創作者社群一段緩衝時間來適應新流程和功能,但日後,針對屢次選擇隱瞞及不揭露 AI 資訊的創作者,我們會考慮採取違規處置措施。而為了更有效的推動標籤適用性及防止不正當的 AI 應用行為,有時即使創作者未主動揭露這類資訊,YouTube 也會在內容中加上標籤,尤其在內容可能誤導觀眾或造成混淆的情況下,我們更會嚴格把關。

此外,我們會持續和各個產業合作,致力提升數位內容的資訊透明度,包括擔任內容來源和真實性聯盟 (C2PA) 的指導委員。

創作者是 YouTube 的核心,而他們也將持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幫助觀眾瞭解、接受及適應生成式 AI。在這段持續演變的進程中,YouTube 也會繼續學習、調整和提升服務品質,希望在促進提升資訊透明度之後,能更幫助每個人理解 AI 如何提升人類的創造力、以及 AI 能夠帶來的助益及可能性。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