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立芸/專題報導
▲「闘魚」陳克瑜是台灣摔角界明星,一登場就吸引觀眾目光。(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擂台上的他,是意氣風發的摔角選手「闘魚」陳克瑜,外送平台也找他拍廣告,可說是橫跨廣告界和摔角界的明星。擂台下的他,講話卻是輕聲細語、有著低調個性,跟擂台上模樣呈現極大反差。2012年,陳克瑜正式出道成為摔角選手,至今已12年資歷。為了推廣台灣摔角、翻轉大眾刻板觀念,陳克瑜和一起出道的哥哥同心協力,把家中經營三代的鐵工廠改裝成摔角擂台,提供國內外選手訓練和演出的機會。
▲上場前與現場觀眾熱情互動,但舞台下的陳克瑜其實個性低調不多話。(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其實以前,我不是一個敢在大眾面前受目光注視的人。但是,在摔角擂台上,就變成要主動,可能反差感在這。」如果看過陳克瑜在擂台上賣力的模樣、跟台下觀眾熱烈互動的神情,真的有些不敢相信,眼前這位低調個性的人跟擂台上人氣明星,居然是同一個人。
反差更大的還在後頭。採訪這天,陳克瑜帶著我們來到摔角擂台旁的角落,那裡竟藏了一台縫紉機。「這一台其實是我媽媽,從二手市集買回來的,陰錯陽差變成我在用。」接著,在我們驚訝中,他拿出一件選手要穿的服裝放上機台,踩下踏板開始縫紉。「我們是很常在地上打滾的,所以衣服的耐用度跟布料的選擇,可能你去找縫紉阿姨可以幫忙,但她們可能會比較偏向舞台服,但是那種就是不適合在地上摩擦。做完一件,人家覺得是合身的,我就覺得,哇!成功了!」
▲為了幫選手打造適合的服裝,陳克瑜甚至自學縫紉。(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不只是選手服裝,就連摔角擂台,也都是陳克瑜和同為摔角選手的哥哥陳克瑋,一起親手打造。兄弟倆平時在傳承三代的鐵工廠工作,因為體認到台灣摔角仍不普及,甚至把鐵工廠的部分空間,改造為摔角擂台和觀眾席,希望讓台灣摔角選手有發揮的舞台。
兄弟倆過去曾赴日本學習摔角技術,回國後也積極促成台日摔角選手交流。「我跟我哥現在就是一直在想說,我們能幫這些年輕人做到什麼程度…因為在台灣這個產業真的是不好做,其實會很受限。我相信大家一定也都知道,台灣對於運動這件事情的支持度,只有在這個人有名的時候,才會有支持。那不有名,其實你也不知道他背後的辛苦。」
▲摔角兄弟檔感情好,工作興趣都分不開。(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該如何增加台灣民眾對摔角的理解,更是陳克瑜持續努力的方向。「摔角跟很多技擊不一樣的點就是,它其實還有所謂的娛樂成分、還有表演成分在,觀眾也會回饋。所以你會發現,摔角場的觀眾其實很吵鬧。來現場看過,會讓你的感受跟從電視上看完全不一樣。」
陳克瑜坦言,如果能有更多人認真了解摔角是怎麼一回事,或許就不會受限於刻板印象。「我們曾經受到的困境就是,租借場地被拒絕。場地方說,我們這個活動跟他們場地的形象不符合。或是很常遇到家長帶著小朋友,剛好碰到(我們的公開演出)就會覺得不要看那個、那個很暴力,不要看! 我希望你真的站著,好好看我們做完這個活動。看完了,你再下定論。」
▲摔角也是一種娛樂表演,陳克瑜認為只有來到現場才能親身感受。(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自己也是為人父親的陳克瑜,其實能理解許多家長的心情。但他認為,這是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溝通的過程。如果擔心小朋友會模仿,也應該事先告訴孩子正確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禁止他們接觸。「我會跟小朋友說,他們都有受過訓練,那他們在做這些事情,也只能在擂台上面做,他們不會在其他地方做。所以你跟同學、跟朋友相處,不可以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們要理解,為什麼他們要在擂台做這些事情。」
「摔角其實還會有一種精神傳達:人生就是你會不停的受到挫折,但是就是站起來迎接它,再反擊回去。」希望為自己熱愛的摔角貢獻心力的陳克瑜,回首12年的歷程,有感而發。摔角給了他滿滿的勇氣,更樂於表達自我、迎接挑戰。即使距離實現理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堅持到最後。
▲陳克瑜認為,摔角代表著即使面對挫折,仍然要勇於面對的精神。(圖/記者鄭孟晃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