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卻無緣成為大總統。(圖/翻攝百度百科)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共和紀元。然而領導同盟會發動多次起義的「國父」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初,並沒有如願登上大總統寶座。 背後原因錯綜複雜,涉及政治鬥爭、個人能力、時代限制等因素。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清朝迅速崩潰,革命情勢一片大好。 然而,孫中山在革命成功後卻未能成為大總統,首要原因是他在革命勝利時人並不在國內。孫中山為了籌集資金、組織力量,長期在海外活動,當他得知革命成功的消息時,已經是1911年底,1912年初他趕回中國時,國內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掌握強大軍權,在革命勝利後的權力真空期,成為首任大總統。(圖/翻攝百度百科)
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掌握強大軍權,他在革命勝利後的權力真空期,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與革命黨人進行談判,承諾支持共和政體,換取臨時大總統的位置。 孫中山支持者主要是南方的革命派,雖然他在黨內有很高的威望,但在與袁世凱的鬥爭中,他明顯處於劣勢。孫中山意識到,如果強行爭奪總統大位,可能會導致國家分裂,甚至再次引發內戰。
此外,孫中山缺乏實際執政經驗,他提倡的「三民主義」雖然具有前瞻性,但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封建勢力依然強大,這樣的理念無法被廣泛接受。相較之下,袁世凱有著豐富的政治和軍事經驗,更容易獲得各方支持。
▲1916年袁世凱死後,孫中山在廣州組成新政府,稱自己是「非常大總統」。(圖/翻攝百度百科)
儘管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無緣成為首位大總統,但他仍懷有「總統夢」,1916年袁世凱死後,孫中山在廣州打起護法的旗號,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廣州組成新政府,稱自己是「非常大總統」,與段祺瑞籌劃的第二屆國會對抗。
1917年8月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孫中山當選為「大元帥」,1918年5月,非常國會通過改組,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在護法軍政府內被架空,黯然辭職離去。雖然因為派系鬥爭,孫中山總統夢碎,無緣成為中華民國總統,但他依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家,為中國的民主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孫中山沒有當過中華民國總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仍不可磨滅。(圖/翻攝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