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照胃鏡好可怕?胃鏡Q&A腸胃科醫師來解答!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現代人生活緊張、外食多,很多人都有胃腸不適的困擾。48歲張小姐,憂心忡忡來到腸胃科看診,她說最近胃實在很不舒服,胃酸、脹氣、悶痛、鄒鄒,喉嚨也卡卡、食不下嚥,她很擔心是不是胃癌,但她一想到要將內視鏡管子吞進去做胃鏡檢查,就很害怕!

醫師提醒,早期胃癌幾乎無症狀,一旦確診往往是中晚期已轉移,及早阻斷胃癌的形成十分重要,胃鏡檢查是能早期發現的最佳工具。(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醫師提醒,早期胃癌幾乎無症狀,一旦確診往往是中晚期已轉移,及早阻斷胃癌的形成十分重要,胃鏡檢查是能早期發現的最佳工具。(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暨內視鏡中心主任陳炳憲醫師表示:『其實不論是做上消化道的疾病診斷,或是健康檢查,胃鏡檢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照妖鏡,讓所有病灶一一現形。』胃鏡檢查的全名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可藉由內視鏡軟管經由口腔、喉頭,進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前半段進行檢查,醫師可清楚觀察,看是否有發炎、潰瘍、息肉、腫瘤或癌變等疾病,精準率達95~99%;必要時,也可由胃鏡上的小洞伸入夾子做切片檢查。全程檢查時間約5-10分鐘。

那胃鏡檢查會痛嗎?有哪些警訊及疾病要特別注意?多久要照一次?很多民眾對胃鏡檢查不瞭解而退避三舍,今天讓腸胃科醫師來解惑說明白。

胃鏡檢查能揪出哪些病症?

可篩檢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息肉、胃癌、食道癌等疾病。影像加強型的高解析度內視鏡,如LCI、BLI、NBI等系統,提供光學染色、強化腫瘤血管影像等功能,把更細微的組織構造看得更清楚,相對於僅用白光的內視鏡檢查,可大幅提升早期食道癌及胃癌的診斷,是目前效果最佳的檢查工具。

右圖為高解析度BLI內視鏡影像系統,可很清楚看到胃食道交接處粘膜及微血管非常細微構造及變化。(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右圖為高解析度BLI內視鏡影像系統,可很清楚看到胃食道交接處粘膜及微血管非常細微構造及變化。(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檢查會痛嗎?

傳統的胃鏡檢查(健保給付),易誘發嘔吐反射及疼痛,可選擇「無痛胃鏡檢查」(自費),在靜脈麻醉或鎮靜下,更舒適地完成檢查。

胃食道逆流為何反覆治不好?

「胃食道逆流」依發炎輕至重分為ABCD四級,B~D級需提高警覺,接受治療及定期追蹤,若食道黏膜因胃酸長期刺激發炎產生巴瑞特氏食道變化,就會增加食道癌的機會。胃食道逆流的好發率,除老化、工作壓力因素,很高比例與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吃太多、吃得晚、吃飽就躺平、高油高熱量、菸酒,都會造成食道極大負擔。陳主任提醒,不良的生活習慣會使病情加重,只依賴藥物,卻不調整生活習慣,治療效果往往緩慢不佳。

發現胃息肉要切除嗎?

「胃息肉」的發生比例約10%,多數為無症狀、良性,大多是在胃鏡檢查時發現的,又可分為多種病理型態: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但如果息肉大於1公分、或是腺瘤性息肉,因會有癌變風險,建議將息肉切除掉。

幽門螺旋桿菌會致癌嗎?需除菌嗎?

「幽門螺旋桿菌」被世衛組織歸類為明確的致癌物,會在胃黏膜釋出中和胃酸的物質,引起胃部黏膜持續發炎受損,可能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最終形成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及胃癌,罹癌率是常人的5.6倍。陳主任提醒,研究證實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有較高機率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是胃癌高風險因子,應視為感染性疾病積極治療,並於40歲前根除。

多久該照一次胃鏡?

臨床觀察,從微小的細胞突變發展為癌症,約需2年,因此,如果胃鏡檢查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或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除了進行除菌及治療,也建議每2年以胃鏡追蹤檢查。

胃癌在國人癌症死亡率則高居第九位,每年新增約4000例以上新個案,陳主任也特別提醒,早期胃癌幾乎無症狀,一旦確診往往都已轉移到淋巴結、腹膜及肝臟,通常都已是中晚期,因此及早阻斷胃癌的形成十分重要,而胃鏡檢查是能早期發現的最佳工具。

透過胃鏡,醫師可清楚觀察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看是否有發炎、潰瘍、息肉、腫瘤或癌變等疾病。(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透過胃鏡,醫師可清楚觀察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看是否有發炎、潰瘍、息肉、腫瘤或癌變等疾病。(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ealthnews.com.tw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