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備戰明《罷免法》修法!民團號召重返立院、點名8名立委勿沒收罷免權

記者盧素梅/台北報導

台灣公民陣線今(3)日傍晚再次號召台灣公民集結於立法院外濟南路,舉行「反對沒收罷免權 公民開講」活動。(圖/台灣公民陣線提供)

▲台灣公民陣線今(3)日傍晚再次號召台灣公民集結於立法院外濟南路,舉行「反對沒收罷免權 公民開講」活動。(圖/台灣公民陣線提供)

內政委員會明(4)日將審議中國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提案修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要提高罷免門檻,引起了許民眾的不滿,對此,台灣公民陣線今(3)日傍晚再次號召台灣公民集結於立法院外濟南路,舉行「反對沒收罷免權 公民開講」活動,並點名內政委員會7藍1白(含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絕對不要讓提高罷免門檻的法案出委員會、沒收罷免權,否則就是與民主為敵,支持或掩護委員必將成為五月以來這波民怨的首要批判對象。

台灣公民陣線指出,內政委員會明天將審議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提案修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要提高罷免門檻。除了現行制度的「同意罷免票數多於反對罷免且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人數 1/4 以上」,中國國民黨提案新增「同意票數必須超過被罷免人當選票數」,形成罷免「雙門檻」,大大提高罷免難度,另外還要規定當選一年內不得進行罷免的提議與連署。

台灣公民陣線並指出,反國會濫權行動離開立法院時,台灣公民陣線做出承諾:只要中國國民黨推進七大民主倒退法案中的任何一項,必將採取行動。因此,今晚台灣公民陣線兌現承諾,再次號召民眾回到濟南路,要警告藍白立委,表達對於提高罷免門檻的抗議。

在晚會開始前,包括台灣公民陣線執委,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新北工作隊副隊長蕭任佑、台灣基進秘書長吳欣岱、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林裙靜、社會民主黨召集人徐雍、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副秘書長沈佩玲等人今日傍晚在濟南路舉行「反對沒收罷免權 公民開講」記者會。

台灣公民陣線今(3)日傍晚再次號召台灣公民集結於立法院外濟南路,舉行「反對沒收罷免權 公民開講」活動。(圖/記者盧素梅攝影)

▲台灣公民陣線今(3)日傍晚再次號召台灣公民集結於立法院外濟南路,舉行「反對沒收罷免權 公民開講」活動。(圖/記者盧素梅攝影)

賴中強在記者會中向內政委員會召委高金素梅喊話,內政委員會本次排審《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六項修正案,前五案都是關於原住民選舉制度的調整,第六案卻是中國國民黨許宇甄委員提案要「提高罷免門檻」,與原民議題毫不相干,高金素梅將兩者合併審查明顯是要以原住民投票權益問題,掩護沒收人民罷免權法案通過。他批評,高金素梅這種保送「提高罷免門檻」修正案通過的做法,令人不齒。

賴中強也直指,民眾黨黨團總召請黃國昌不要再做表裡不一的偽君子。他說,在民意對中國國民黨提案強大反彈下,黃國昌表示:不支持提高罷免門檻,但會提出修正案要求罷免聯署加附身分證影本。賴中強批評,民眾黨要是真心反對提高罷免門檻,就應該阻止許宇甄提案完成委員會審查,直接在委員會中將該提案封殺,而不是口頭說反對,讓該法案送出委員會後,待院會二讀時,再來一次「雲林張家許宇甄&崐萁小弟黃國昌  藍白整合版選罷法再修正動議」,不要小看人民的智慧。

蕭任佑則提出,提高罷免門檻兩大問題,首先,「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為罷免之提議與連署」。他說,依照現行制度,完成罷免程序大約要七個月,國民黨的提案則是「就職一年後才能開始提議罷免」,等同於讓引起人民憤怒的「爛立委」又多了七個月的歹戲拖棚時間,變成就職一年七個月後才能被罷免,延長「爛立委」歹戲拖棚時間。其次,「有效同意票數須超過被罷免人當選得票數才算通過」,不同投票基礎放一起計算,邏輯荒謬。

蕭任佑補充,罷免本來就非常不容易,台灣戰後近八十年間,被罷免成功的立法委員及縣市首長屈指可數。罷免制度現實存在的主要功能,其實是讓公職人員知所節制,不要嚴重背離選區選民民意太遠。中國國民黨急著要提高罷免門檻,正是預告該黨將來要推動一連串與多數民意不符的民主倒退法案,要先拔除後患,要先除掉人民手中的最後武器,予以譴責。

蕭任佑強調,反國會濫權行動離開立法院時已經宣布,只要中國國民黨推進七大民主倒退法案中的任何一項公民社會必將行動,這是今日召集晚會的主因。蕭任佑點名內政委員會藍白立委,包括許宇甄(雲林張家)、丁學忠(雲林)、牛煦庭(桃園)、張智倫(中和)、黃建賓(台東)、徐欣瑩(新竹)、高金素梅(原住民)、麥玉珍(民眾黨),絕對不要推進提高罷免門檻的法案,沒收罷免權是與民主為敵,支持或掩護委員必將成為五月以來這波民怨的首要批判對象。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法院邀請考試院正副院長、委員進行詢答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