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不是放棄治療、是讓祂好走!」ICU名醫陳志金點出家屬的「愧疚」關鍵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姊妹淘

面對無法救治、心跳停止的病人,我們可能會看到醫護人員不再實施心肺復甦術(CPR),知名ICU醫師陳志金在粉專上說明,這其實是「讓病人自然的走」(Allow Natural Death, AND),並不是「放棄治療」。但是不少媒體在報導這類事件時,經常使用「家屬決定拔管,放棄治療」這樣的標題,陳志金醫師認為,這種措辭不僅不符合臨床實際情況,還可能對家屬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當病人心跳停止後,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讓他們善終。(圖/canva)

▲當病人心跳停止後,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讓他們善終。(圖/canva)

陳醫師建議,應該改用以下的說法:「XX資深藝人家屬選擇不急救,讓他/她好走」、「醫療團隊盡力了,家屬選擇不再讓他/她痛苦」、「感謝醫療團隊搶救,家屬選擇安寧善終」等,這樣的改變,不僅更符合臨床實際情況,也能減少對家屬的傷害,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親人的離世。同時,這也為醫療團隊提供了一種更合適的病情說明和決策方式,有助於醫療人員的心理調適。

在臨床實況中,當病人的心跳停止時,選擇不進行CPR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接受自然死亡的發生。這時候,進行CPR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而沒有實質助益,陳志金醫師指出,這種選擇是為了不讓病人再承受壓斷肋骨、七孔出血、電焦皮肉等痛苦,而是讓他們安詳地離世。

使用「放棄」這個字眼,會增加家屬的心理負擔,使他們感到內疚和自責。然而,當病人的心跳已經停止,家屬選擇不再進行無效的治療,其實是幫助親人減少痛苦,讓他們好走。唯有「愛」與「勇氣」,才能讓心愛的人善終,在往生時不再接受這些痛苦的折磨。

而醫療人員承諾「盡全力搶救到最後一刻」,強調在病人心跳停止之前,他們絕不放棄。然而,當心跳停止時,不進行CPR並不是代表醫療團隊放棄,而是因為他們已經盡力了,只是無法阻止死亡的發生。陳志金醫師指出,特別是外科醫師,常常在面對年輕生命逝去時感到難以釋懷,認為自己應該再多做一些,但事實上,很多時候進行CPR或裝上葉克膜,只是在延長不可避免的死亡。

醫療人員都會盡全力搶救到最後一刻。(圖/canva)

▲醫療人員都會盡全力搶救到最後一刻。(圖/canva)

陳志金醫師最後提醒,除非是在心跳停止前進行「撤除維生系統」的程序,否則拔管都是在心跳停止後進行的。因此,建議媒體應該避免使用「病人於幾點幾分拔管後,宣告不治」這樣的措辭。正確的報導方式,應該是在宣告不治後再提及拔管,以免誤導公眾,增加家屬和醫療人員的心理負擔。

陳志金醫師的建議,不僅是對媒體用詞的修正,更是對整個社會在面對死亡時態度的呼籲,唯有更具同理心和專業的報導,才能真正幫助家屬和醫療人員度過這些艱難的時刻。

(原文出自姊妹淘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