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韋辰/台北報導
7月15日進入三伏天,這段時間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日子,社群網站也出現傳聞指「三伏天不要做的5件事」,包含夜裡不能光身睡或喝水不能喝太快,西瓜、火龍果不能多吃,對此事實查核平台MyGoPen就指出,雖然內容沒錯、但強調三伏天的意義不大,特別強調,反而容易掛一漏萬。
▲社群網站也出現傳聞指「三伏天不要做的5件事」。(圖/翻攝MyGoPen)
MyGoPen 查詢具公信力的公開資料,根據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官網於 2020 年 10 月更新的「冬病夏治的三伏貼」衛教,「三伏日」當中的初伏、中伏、末伏,是農民曆「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通常都在國曆七、八月間,每年略有不同。三伏日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三天,今年 2024 年的三伏貼的時間應為: 初伏:7 月 15 日、中伏:7 月 25 日、末伏:8 月 23 日 。
中醫醫學會利用三伏天的特性為病人作針對性的治療,而「庚日」、「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所以肺部的疾病在庚日作治療效果最好,在「三伏天」針對特定穴位施行貼藥治療,就稱為「三伏貼」,在三伏天前後的區間都可以敷貼,有的說法是前後五天、有的說法是前後一個月內都可以,但不管區間算法如何,每次敷貼的間隔大約至少要 7 到 10 天。傳言說三伏天的時間為「初伏 7 月 11 日一 7 月 20 日,中伏 7 月 21 日一 8 月 9 日,末伏 8 月 10 日一 8 月 19 日」,其中初伏、末伏日期大致符合、且天數都是 10 天,但是中伏卻長達 20 天,與初伏、末伏不一致,傳言說法應為部分錯誤的錯誤資訊。
▲在三伏天做三伏貼,主要是希望在敷貼期間「調養陽氣」。(圖/翻攝MyGoPen)
傳言提到「三伏天」的各種養生保健方法,MyGoPen 諮詢中醫師蔡懷德,他表示以「三伏貼」為例,就是「冬病夏治」、預防醫學的概念,三伏天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這些時間調養人體陽氣,陽氣在夏季增長,冬天的抗病能力就會增強,三伏貼以現代醫學的概念來看,就是通過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發揮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果,包括穴位刺激、敷貼藥物的直接吸收、溫熱效應、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等等,所以傳言所說的三伏天的養生,其實是「調養陽氣」的整體概念。
瓜類水果汁液多、偏涼性 三伏貼時儘量避免 傳言提到「火龍果性涼、西瓜易傷脾胃」在三伏貼時不能吃,但是也是瓜類的苦瓜、小黃瓜「降火,是三伏天養生食品」。傳言所說的瓜類水果不能吃、瓜類蔬菜卻可以吃的情況,蔡懷德指出,水果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性質上大多屬於偏寒涼,柑橘、瓜類因為汁水較多,普遍認為較偏涼性;而當季的苦瓜、小黃瓜雖然也是涼性,但是可以通過烹調改變食物本身的屬性以外,透過加上辛香料蒜頭等等一起烹調,也會改變整道菜攝取時的性質,但是水果不太能煮,幾乎都是直接吃,所以才會特別叮嚀儘量避免。此外,傳言說荔枝是三伏天不能多吃的水果,學理上龍眼、荔枝、榴槤屬性偏溫熱,但傳言說三伏天不宜吃荔枝,是比較少聽到的說法。
蔡懷德表示,透過世界貿易及冷鏈等儲存技術,現代人吃的蔬菜水果、乃至各種食物,在中醫典籍中已經較難精確區分哪一種類最寒涼,寒、涼以藥性來看實際上是屬於同一種性質,只是程度之別,對健康的一般人來說,夏天適量且適當的攝取水果對於清暑氣、利小便的確是有幫助,並非對所有人都是傷脾胃,除非是腸胃虛弱習慣性腹瀉的病人,或是正值感冒流鼻水、打噴嚏的病人才會不適合;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即使是正在做三伏貼的病人,也可以適量吃一些,只要別當飯吃、不要空腹吃就好,而且最好在白天、陽氣比較旺盛時吃,避開睡前、半夜。傳言「西瓜易傷脾胃」等說法,並未區分病人的狀態、傳言易誤導。
▲西瓜也是生冷食物的一種。(圖/翻攝自Pixabay)
蔡懷德表示,在三伏天做三伏貼,主要是希望在敷貼期間「調養陽氣」,達到刺激循環、增強體機能,提升身體對溫差或是外在誘發免疫系統的物質的抵抗力;所以個人對外在環境的敏感度會是關鍵,舉例來說,有些鼻過敏的患者即便只是進出冷氣房都會誘發出症狀,這樣的病患就適合三伏貼,而且依症狀的嚴重程度不同,敷料的劑量、內含藥物的比例,也都會隨之調整。既然三伏天的養生、三伏貼的治療方針都以「調養陽氣」為重,所以病人做三伏貼完以後,都會叮囑在三伏貼的這 3 到 4 周的時間內,避免包括生冷食物、直吹冷氣、沖冷水澡等等各種阻礙治療效果的食物和行為,傳言所說的吃寒涼水果、直吹冷氣只是其中一部分。
但蔡懷德也強調,現代社會不可能不吹冷氣,也很難不吃口感涼爽的水果或飲料,所以現代化中醫的做法是吹冷氣沒關係,但是不要直吹或是滿頭大汗時吹,運動或是散步後若有出汗記得擦乾即可,同樣地,洗澡可以洗稍微涼一點的水,但是直接沖冷水就不可以,而避免冷水澡、冷飲、曝曬等,其實是放諸四季皆準,並不是只在三伏天、或是做三伏貼時期才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