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乳癌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示意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乳癌是台灣女性頭號殺手,復發更是惡夢。根據美國研究顯示,因治療藥物的進步,降低乳癌病友3至5成死亡風險;研究也發現,接受乳癌篩檢亦能降低25%死亡風險。醫師表示,提早診斷期別及使用乳癌新藥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但受限於健保財務,病友在治療上仍面臨新藥給付慢及療程打折的困境。
一名30多歲的三陰性乳癌病友,用完健保可用藥物後,因治療效果仍不夠理想,病友的先生透過小額募款申請國外藥物專案進口,約一季多終於等到新藥來,但患者只來得及打第一劑就過世了。而此新藥一直到2024年初才盼到健保給付。
根據衛福部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前一年減少217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前三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而在女性部分,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女性十大癌症前三名為乳癌、肺癌、大腸癌,乳癌更為婦女癌症死亡率第3位,且近年發生率有上升趨勢。另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到64歲間。
▲曾令民醫師表示,接受乳癌篩檢亦能降低25%死亡風險。(圖/曾令民醫師提供)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新發表的研究,40年來因治療藥物的進步,乳癌病友降低了29至47%的死亡風險。北榮副院長曾令民指出,此項研究比較自1975至2019年乳癌病人的治療成效並發現,相較於1975年,2019年乳癌病人死亡率大幅降低58%,其中主要受惠於乳癌新藥的進步,一至三期乳癌死亡風險降低47%、第四期乳癌病患死亡風險下降了29%;另外,研究也發現,接受乳癌篩檢亦能降低25%死亡風險。
曾令民副院長表示,這項研究再次證實,提早診斷期別及使用乳癌新藥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受限於台灣健保財務,乳癌病友在治療上仍面臨新藥給付慢及療程打折的困境。以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為例,最新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把新一代創新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列在第二線建議用藥,可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至2年以上,但目前國內健保給付的項目還停留在前一代的藥物,新藥目前仍需自費使用。
曾令民提醒,健保財務考量不但影響治療,甚至進而造成臨床試驗收案困難,長期下去恐嚴重影響台灣的醫療水準。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上述個案為協會個案,讓人感到遺憾。病友團體對健保的期待是能在病情需要時盡早使用合適藥物,提升新藥可近性。尤其是已完成三期臨床證實有效、且納入國際治療指引的藥物,是病友最迫切需求的新藥。期待健保可以及早納入新藥,讓年輕病友治療後仍可重返職場,對家庭和社會有貢獻,這樣的新藥政策才是更有價值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