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遠見雜誌/後AI時代 人文社科何去何從?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李建興/遠見雜誌

今年6月,黃仁勳來台再次刮起AI旋風;緊接著,台積電成為全球市值前十大企業。隨著AI和半導體人才揚眉吐氣,卻讓非相關產業,尤其人文社科人才,自我價值開始崩解。未來社會真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AI、晶片高」?

其實「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並不獨獨台灣才有。2022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斥資五億美元興建占地10320坪的「資料數據科學新大樓」;隔年初,卻宣布裁掉面積僅42坪,擁有67年悠久歷史、超過八萬多本人文歷史相關藏書的人類學圖書館。

但這現象在台灣,似乎更加明顯。

今年9月份,《遠見雜誌》對此做了一份調查。問及企業:「在台灣掀起AI風潮、台積電股價破千後,是否產生『重理工輕人文』的效應?」結果高達71.8%表示同意。大學校園中,更以血淋淋的數字佐證這樣的事實。

(圖/遠見雜誌提供)

▲(圖/遠見雜誌提供)

產業階級意識悄悄形成

根據教育部「112學年學校基本概況統計」顯示,大專校院就讀社會類、人文類科系學生比例,五個學年間掉了2.9%及0.8%,合計減少12.5萬人,反倒科技類科系學生增長3.6%。甚至隨著晶片、AI等強大的人才磁吸下,教育部核定,113年一般大學碩博班名額2568個,年增一成四。

此消彼長的偏食現狀,讓以設計藝術見長的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不禁感慨:「大學開辦科系朝向理工科傾斜,不利人文領域,直接衝擊中文、外文等系所招生。」確實,隨著人文社科的凋零,已連帶讓多所高中都取消所謂的「人社資優班」。

《遠見》再追問各大學校長、副校長:「未來的五年內,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果然就有75%選擇數位科技(大數據、AI),而半導體也有53.6%的人看好。表演藝術、文創、商品設計和語言的看好度,卻都不到10%。同樣的,大數據、AI亦是企業最看好的未來人才,而其他領域的看好度幾乎都不到一半,與人文社科相關的,更僅有1∕10。

數位人文學興起,具備跨學科能力

首先,隨著人類生活與科技的深度結合,將出現數位人文學(Digital Humanities),也就是將數據分析、AI和數位工具應用於歷史研究、語言學、文學、政治分析等領域。例如,AI可以透過語料庫分析來研究語言變遷,或透過模式識別技術進行文化數據分析,進而建模研究社會趨勢、政策影響或人類行為模式。

第二,後AI時代,人工智慧普及於社會各領域,於是AI倫理、隱私、監控等議題將成顯學。因而人文學者如哲學家、倫理學家將在這些討論中扮演重要角色,確保技術發展符合人類價值和道德標準。

最後,全球化下,跨文化理解和國際合作將持續增長。擁有語言、文化和社會學背景的人才,在國際關係、全球商業、外交等領域將更具競爭力。 

總之,在後AI時代,無論是「AI與倫理的交會:技術倫理與規範制定」「AI與創意產業的融合:文化與創意的數位化轉型」「社會與行為數據分析:AI輔助的社會科學研究」「人機協作與設計:AI時代的用戶體驗設計」「AI與教育:數位化與個性化學習」等領域,沒有非AI專業的人才,不但不能,還萬萬不能。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半導體

【#直播中LIVE】⚡颱風特報 #不斷電直播⚡山陀兒12:40登陸高雄小港 受地形破壞將轉輕颱!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