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珮瑜、江柏緯/台北報導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5年來,安眠藥、抗焦慮劑用量逐年增高,去年全國共申報11億6725萬顆,雖然年長者安眠藥用量明顯增加,但臨床上還發現,罹患廣泛焦慮症的年輕族群似乎也變多了,醫師分析少子化就是原因之一。
失眠個案謝小姐:「我大概安眠藥應該已經吃了十多年了,其實可能也是因為工作壓力也很大。」
工作壓力大到睡不著,10年來,謝小姐每天靠半顆安眠藥才能入睡。
失眠個案謝小姐:「(常常)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就開始很焦慮,明明你很睏、你的身體很累,可是你的腦袋不停的一直在轉、一直在轉。」
像謝小姐這樣焦慮到睡不著的人不算少數,但輾轉難眠的理由卻大不同。
民眾:「擔心爸爸媽媽身體。」
民眾:「我只要張開眼睛,看到有日出太陽,我就再也睡不著了。」
民眾:「手機放下來,過個半個多小時才會睡著。」
課業、工作或感情都可能間接影響睡眠品質,健保署統計近5年國人申報安眠藥和抗焦慮劑用量,相較108年,去年暴增到11億6千多萬顆,增加2成2。
台安醫院身心科醫師許正典:「從疫情開始的時候,那時候反正就是大家都被隔離,也擔心這個染疫,那本來人的心理狀態就會變得比較焦慮、比較不安,所以抗焦慮藥的比例就慢慢的增加。」
疫情過後壓力不減反增,生活、經濟壓力一籮筐,有人會求助藥物紓解。單看安眠藥用量,去年就比108年增加21%,以一顆安眠藥厚度0.2公分計算,大約將近1879座101大樓這麼高;抗焦慮劑用量,光去年也有6億8千多萬顆,臨床上也發現焦慮症狀似乎年輕化。
台安醫院身心科醫師許正典:「這一代我們常講少子化,那少子化以為沒競爭,我跟你講競爭壓力更大,尤其是現在面臨,比如說要各種各類的考試、升學,甚至一個成就的一個社會的競爭。」
以就診科別,首當其衝的都是家醫科或內科,最後才會轉到精神科。但醫師強調吃安眠藥好睡,但得聽從醫囑千萬別上癮,面對焦慮感還是得找管道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