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FIFA的人權承諾:能否在沙烏地兌現?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永續新聞網 

上週國際足球總會(FIFA)正式宣布沙烏地阿拉伯成為2034年世界盃的主辦國。這一決定迅速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熱議,支持者與批評者雙方意見針鋒相對,展現了世界盃主辦權背後的複雜性與爭議性。

沙烏地阿拉伯獲得2034年世界盃主辦權,引發對其人權紀錄與FIFA監督能力的激烈爭議,展現體育與社會責任間的艱難平衡。(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沙烏地阿拉伯獲得2034年世界盃主辦權,引發對其人權紀錄與FIFA監督能力的激烈爭議,展現體育與社會責任間的艱難平衡。(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在此次競標過程中,沙烏地阿拉伯是唯一的申辦國。此前,亞洲足協(AFC)明確表示不支持澳洲的競標,使得沙國以壓倒性優勢獲得主辦權。消息公布後,眾多名人及足球運動員向沙烏地阿拉伯足球協會及首相穆罕默德·本·沙爾曼(MohammedbinSalman)表示祝賀。支持者認為,這是沙烏地阿拉伯推動國內改革及提升國際形象的難得契機,甚至可能促進該國在社會及人權方面的進步。

然而,國際人權組織對這一決定提出強烈批評。人權觀察組織(HumanRightsWatch)警告:「2034年世界盃幾乎可以確定會被持續性的人權侵犯所玷污。」

FIFA的人權承諾是否能落實?

自2017年以來,FIFA一直聲稱透過國際體育盛事的影響力可以推動主辦國改善人權,並將人權原則納入其指導政策。同年,FIFA簽署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Ruggie原則」,承諾致力於保護及推動人權,並採取措施減少體育賽事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根據這些原則,FIFA承諾利用其影響力推動主辦國改善人權情況,包括促進勞工權益、保障性別平等及保護少數群體。然而,外界普遍對這些承諾的實際效果表示懷疑。

過去的經驗顯示,FIFA在面對專制政權時,其影響力有限。俄羅斯2018年世界盃和卡達2022年世界盃均被批評未能促成顯著的人權改善,甚至加劇了當地的人權問題。例如,俄羅斯在世界盃期間對LGBTQIA+群體及記者進行騷擾,而卡達在世界盃籌備期間的大量移工死亡事件至今仍為人詬病。

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權風險評估

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2034年世界盃申辦,FIFA公布了一份報告,評估了該國在主辦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人權風險。報告指出,沙國的人權風險屬於「中等」,但同時認為主辦世界盃可能帶來「積極的人權影響」。

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在報告中對部分核心人權議題避而不談。該國目前的法律仍將同性戀及跨性別身份視為犯罪,且未承諾保障LGBTQIA+權益。此外,報告對新聞自由及宗教少數群體權利的保障措施也未提出具體承諾,這些都引發外界的強烈質疑。

勞工權益方面,沙烏地阿拉伯承諾改善移工的工作條件,並強調過去二十年來已進行多次勞工法改革。然而,現實情況卻顯示,該國仍存在廣泛的強迫勞動及惡劣的工作環境問題。目前沙國共有約1,300萬名移工,其中許多人在建設工地上承受著嚴酷的工作條件。據《衛報》調查,2022年沙烏地阿拉伯僅來自孟加拉的移工死亡人數就高達1,500人。

為了舉辦2034年世界盃,沙烏地阿拉伯需要建設11座全新體育場、龐大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近20萬間酒店房間。這些巨大的基建需求可能進一步加劇當地勞工權益的挑戰。

高昂成本與「體育洗白」的疑慮

近年來,隨著世界盃舉辦成本的持續攀升,願意承擔主辦責任的國家數量正在減少。此次競標過程中,儘管澳洲曾有意競標,但由於未獲亞洲足協支持,最終無緣參賽。相比之下,沙烏地阿拉伯展現了強大的財力與外交影響力,成功拿下主辦權。

外界認為,沙烏地阿拉伯此舉是其「體育洗白」(Sportswashing)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透過國際體育盛事提升國際形象,淡化外界對其人權紀錄的批評。

結語:人權與體育的艱難平衡

2034年世界盃的主辦權對沙烏地阿拉伯來說是一個展示國力與提升形象的機會,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爭議與挑戰。支持者認為,這是該國推動內部改革的契機;批評者則擔憂,FIFA的影響力不足以促使沙國落實其人權承諾,反而可能助長其專制統治。

在未來十年的籌備期間,國際社會將密切關注沙烏地阿拉伯是否能兌現其承諾,包括改善勞工權益、保障少數群體權利及促進社會平等。FIFA能否發揮其影響力,推動主辦國履行國際標準,亦將對其聲譽及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ESG永續新浪潮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