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古代強盜不會冒險去劫「八百里加急」,否則恐小命不保。(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通信」在古代時是件艱難的事,尤其打仗期間,要快速傳遞訊息給皇上及朝廷官員是極大的考驗,因此漸漸發展出一套驛站系統,透過馬匹、信鴿等方式來傳遞訊息。其中「八百里加急」最為常見,不過現代人也對此感到好奇,究竟「八百里加急」有多快?謠傳甚至連強盜也不敢攔路行搶。
據陸媒報導指出,古代設置驛站是為了傳遞訊息,且每30里就會在驛道上設立據點,在此準備好時速、馬匹等,供官吏或是傳遞軍情的人抵達後就能迅速換馬趕路。
據悉,傳遞巡席有分等級,包含百里、三百里、六百里等,得依擊破程度來區分級別,其中「八百里加急」為最高級別,通常是用來傳遞軍情或國家大事,過程中不僅要速度快,也不能出錯。
據《史記》記載,所謂千里馬也並非能達到日行千里的腳程,正常來說五百到六百里已經是古代的極限速度,若以隋唐時期一里為550公尺計算,八百里就是440公里,至於「八百里加急」則通常被要求在2天內將消息送達。
而且驛站多半設在荒郊野外,目的是為了避開城鎮裡的人潮,不過卻沒有流氓或強盜上前行搶,原來是因為,只要驛站遭搶或耽誤訊息傳遞,就必定遭官府人員格殺無論,因此即便是再強悍的搶匪,也不敢和朝廷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