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逸帆/台北報導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去年桌上推演時有模擬海纜遭到破壞,今年城鎮演習會再驗證。(圖/總統府提供)
台灣近日首度發生本島聯外通訊電纜遭破壞事件,疑似遭中國貨輪拖錨損壞,由於貨輪航道軌跡不尋常,外界擔憂是中國「灰色地帶」行動升高。對此,國安人士今(9)日表示,總統賴清德主持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在去年12月進行首次桌上推演,就模擬過海纜遭到破壞時該如何應處。他並透露,如何強化台灣關鍵基礎設施韌性,預計也將成「2025城鎮韌性演習」重要驗證主軸。
國安人士提醒,此事件引發省思共有三方向,第一,如何強化海底電纜韌性並巡檢防堵類似事件再發生;第二,建立國際通報機制,過去類似狀況僅只屬於貨運或海巡體系示警,但民主國家的合作示警將使得行政體制提升至國家安全層面思考;第三,國際共同協力如何建立懲罰機制,若有貨輪蓄意破壞基礎設施,如何付出相應代價而非換個船名繼續橫行,國際共同協力相當重要。
國安人士表示,總統府去年12月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進行首次總統府內桌上推演,當時想定情境就已針對海底電纜遭破壞進行演練與提出應處會中,多位委員也針對若台灣面臨基地台無法使用、斷電等狀況,導致通訊系統失靈時,如何進行不斷電溝通備援方案、降低通訊受阻等提出建議。
國安人士指出,今年第三次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中,將進行首次「2025城鎮韌性演習」。他認為,在全社會與國際韌性上,要如何做更大程度的強化來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海纜安全,是今年很重要驗證主軸。
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報導,「海底電纜的完整性已成為台灣日益關注的安全問題」。報導中指出,台灣為應對通訊失效的情況,台灣太空中心已經在2023年宣布,將於明年發射首顆自製低地軌道通信衛星,並於2028年前再發射至少一顆,以加強通信備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