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渝萍/台北報導
▲川普即將於1月20日就任,就職前夕發布的最新元首肖像照。(圖/取自川普官網Donaldtrump.com)
川普(Donald Trump)將於美國當地時間1月20日正式就任總統,其「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以及他在外交策上的各種不確定性,讓亞太地區國家已開始擔心川普政府帶來的外交政策變化,將會如何影響美中權力在此區的消長以及對亞太區域安全帶來什麼樣的變數。
尤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此區存在衝突熱點,包括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以及南海,而近期衝突升溫趨勢,不僅讓亞太盟友更在意美國在此區的制衡角色,也讓位於中國威脅第一線的台灣,更是緊盯川普的表態。
川普將執政 亞太國家領袖紛紛表態強化與美合作
日本首相石破茂向記者表示,他期待與當選總統川普緊密合作,且「將為日美盟友與日美關係帶來新高峰」。
台灣總統賴清德與韓國總統尹錫悅也都在社群媒體上表態,希望與美國擁有更強大的盟友關係,並「迎接更光明的未來」。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同樣也在社群媒體上表示,澳洲和美國是「強大的朋友與盟友」,未來將持續共同努力;印尼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也發文,提及華盛頓與雅加達之間的強大戰略夥伴關係。
即便川普在競選期間曾承諾要對中國施加懲罰性的進口關稅來打擊中國的不公平商業行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仍對川普釋放出正面訊息,稱他相信美國與中國將會找到「正確的相處方式」。
▲川普與習近平的互動備受關注。(圖/翻攝自川普X、新華網)
川普的不確定性 成亞太地區領導人最大擔憂
過去70多年來,美國在亞太地區一直都扮演日本、南韓、菲律賓與台灣的安全保障者的角色,泰國也因1954年簽署的《東南亞集體防禦條約》(Southeast Asia Collective Defense Treaty),與美國是長期軍事盟友關係。
然而,隨著中國崛起,以及中國在衝突熱點的領土主張愈趨強烈,包括在南海的領土爭端頻頻,以及對台灣的軍事行動升級;再加上北韓持續研發核武以及彈道飛彈,也對東亞地區的穩定構成威脅。此時美國的亞太戰略就至關重要,但重返白宮的川普卻主打「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讓盟友感到憂心。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稱:「區域盟友很可能會感到焦慮。」她表示,當中國實力增長,印太地區國家便會希望美國能更強力介入,並成為該區的領導角色以制衡中國。她稱,美國的區域盟友都想要或需要華盛頓的協助。
對南韓來說,美國提供的軍事力量可強化南韓軍事防衛能力,目前南韓已擁有薩德飛彈防禦系統(THAAD)以應對北韓。日本二戰後因受限憲法第九條「非戰條款」僅能擁有自衛隊,而需美國協助制衡中國,
而菲律賓現任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讓菲律賓重回親美立場,對於中菲兩國在南海的爭端,菲國也需美國支持來制衡中國擴張。
此外,美國也參與不少區域協定與合作,包括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方安全伙伴AUKUS,以及近期由日本、南韓與美國的三方安全合作。
▲川普於第一任期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二次會面,(圖/翻攝自朝中社)
川普的「難以預測」作風 或讓美國對中國威懾力降低
然而,對於川普就任後,美國與盟友是否會積極維持上述合作,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Hub)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向半島電視台表示,相較於過去很明確的站隊,美國盟友的態度可能會變得更加謹慎,試著在美中之間找尋平衡,這將會影響凝聚力。
宋文笛同時也質疑川普第二任是否能發揮同樣的外交影響力。在川普第一任中,美中貿易戰、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面、以及與台灣時任總統蔡英文通話惹惱北京的作為,讓各國領導人對他的行動摸不著頭緒,但第二任大家已開始熟悉他的風格,「川普的慣用策略一直都是難以預測,但這種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遞減。它可能奏效一次、兩次,但到了某個階段,大家會厭倦。」
對於川普的「難以預測作風」,宋文笛認為這反而會讓他被認為不可信,進而威懾力就會跟著降低,如此一來川普帶領的美國就會很難有效地去威嚇、阻擋中國採取強制的手段。
而對於台灣這個在外交上被孤立的民主國家,過去一直依賴美國來阻擋及威懾來自中國的威脅。然而在選舉期間,川普稱台灣應該支付美國保護費等言論,讓台灣對川普執政帶來的影響更加憂心。
從川普到拜登 兩任政府對台政策有連貫性
但根據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去年11月整理川普第一任與現任拜登政府的美台互動,發現兩任總統對於支持台灣的政策有顯著的連續性,儘管方式與重點不同。川普政府明顯強化了雙方在安全與政治層面的關係,拜登則是在經濟與國際合作條件方面,實質性地推進夥伴關係。
此外,若從歐巴馬時期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再到川普採納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印太概念,推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以及拜登政府在此戰略基礎持續擴展,可看到台灣開始被納入區域戰略,雖然仍停留在言辭層面,但已不像過去被納入中國框架下。
例如,川普第一任任期時,國務院2019年發布的文件《自由開放的印太》,就將台灣明確納入美國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中,且提到台灣多達10次;拜登政府也延續此態度,2022年發布的《印太戰略》中也8次提到台灣,也將台灣納入其《國家安全戰略》。
同時,拜登將QUAD、AUKUS以及美日韓三邊對話與其他合作機制制度化,雖然這些夥伴關係與台灣並無直接相關,但都有很強的關聯性。而值得注意的還有,在這些對話或會議中,美國的各國盟友領導人都公開針對中國在台灣海峽採取破壞和平穩定的行動表達關切,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已成威懾的重要關鍵。
▲川普第一任期與現任拜登政府與台互動比較。(記者張渝萍重新製表/資料來源:「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
而從川普提名的內閣人選,也可對川普政府對台立場略知一二。例如準國務卿、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過去就經常公開替台灣發聲,是著名的「友台」議員。他不但完全了解維持台海威懾力的重要性,也長期支持台美關係,他鮮明的抗中立場讓他兩度受中國制裁。之前盧比歐也曾呼籲拜登政府將台灣納入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中,認為美國與盟友若和台灣的經濟互動越密切,集體對抗威脅的韌性就越強。
被提名為首席副國家安全顧問的黃之瀚(Alex Wong),他曾在川普第一屆政府中協助處理區域與安全事務,未來可能會主導「川普2.0」版本的國家安全與印太戰略規劃與執行。黃之瀚曾指出,要判斷新南向政策以及美國印太戰略是否成功,端看美國是否達到區域平衡以及抵銷北京在該區域展現主導性的行動。其他對台態度友善的人選包括,被任命為駐聯合國大使的眾議員史蒂芬尼克(Elise Stefanik)。
▲盧比歐出線成為「川普2.0」國務卿後,發布聲明強調將努力推動川普外交政策,美國利益至上。(圖/翻攝自Marco Rubio粉專)
美國兩黨對中國態度有共識 促美台關係持續進展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分析指出,促成美台關係有持續進展以及政策有延續性的主因,包括民主共和兩黨新形成的「對中共識」(China Consensus),以及再平衡戰略與印太戰略的持續影響力的結構性因素;而觀念因素也不可忽視,像是在美國的亞洲政策中,「盟友與夥伴派」的外交路線佔主導地位,以及美國民眾對台灣觀感較正面。
此外,川普的外交政策並非不可捉摸或是沒有策略,「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分析認為,從川普第一任的作為,與競選期間的發言中可觀察到三個重點:「在言辭上採取戰略性不可預測的方式,並以交易為導向」、「致力縮小貿易逆差,將製造業帶回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優先推動與盟友及伙伴分擔國防開支責任」。
美國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亞洲研究員大衛薩克斯(David Sachs)向半島電視台表示,由於川普是商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像是他對中國徵收60%關稅的計劃。
薩克斯認為,要讓川普重視台灣的安全和獨立,可能不僅僅是新奇的舉措,而是需要提醒川普能從台灣得到什麼好處,例如晶片產業可能就會是重點,「與川普打交道的方式就是進行交易,然後展示美國可以如何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