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還在拚硬體,「數位泰國」已在FinTech革命路上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文/黃嘉偉/沉默大眾(換日線Crossing)

當我們老是原地踏步,世界各國正以一種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在進步

「真的假的?!」因為太過驚訝,我嘴巴裡的一口啤酒噴出來。

「幾個月前軍政府宣布將全力推動泰國發展 FinTech 產業。同時,為了支持 FinTech 產業,軍政府也在最近宣佈成立數位經濟部 (Ministry of Digital Economy)」,Tuck 以一派輕鬆的口吻說著。

擁有泰國律師資格的 Tuck,是我在英國就讀法學碩士班的同學。Tuck 前不久才跳巢並到另一家外資成份很高的泰國本土銀行,擔任消金部門法務主管,6 月下旬的周末與我在曼谷市中心知名百貨 Central World 裡一邊喝著冰涼的 SINGHA 啤酒,一邊談著近來泰國政府大力推動培植金融創新科技產業的政策。

以 Made in Taiwan 聞名於世並且經歷過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台灣,當世界已開始從硬體科技轉向內容產業時,我們的政府還在砸錢蓋更多的園區,以發展更好的硬體?

敞開雙臂接受破壞性創新,泰國可能在未來引領金融產業嗎?

泰國中央銀行泰國銀行(Bank of Thailand)總裁 Veerathai Santiprabhob 在今年 2 月 13 日宣示,將帶領泰國金融業者全力衝刺發展電子支付系統(Electronic Payments),並且強調 FinTech 產業的良性發展將有利泰國提升國家競爭力。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並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家 Santiprahbob,在接受國營電台專訪時指出:「這些有能力從事跨國界交易的競爭者將會改變整個市場的遊戲規則」(These are potential game-changers since they will be able to do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並特地舉比特幣(Bitcoin)與其支援技術(Blackchain)為例。(詳情參閱:新加坡 FinTech 網路報)Santiprabhob 是以一個國家央行總裁身份公開討論,在目前尚未獲得世界多數政府認可時,全球首位認同虛擬貨幣,更認為這會是金融產業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

在 Sahtiprahbob 主導與領軍下,泰國央行還特別將 FinTech 產業發展藍圖納入央行第三期的總體規劃設計(Financial Sector Master Plan Phase III)。Santiprabhob 認為:「5 年後,我可以預見泰國金融產業將會有完全不同的樣貌。屆時,市場中會有許多數位金融和電子支付交易,而且許多競爭者會是非銀行和外國業者。」

在政府表達決心後市場看好,泰國有望於下一波金融變革中引領風騷

泰國軍政府總理帕拉育‧詹歐查將軍(Prime Minister General Prayut Chan-O-Cha)甚至親自擔任國會「數位經濟與社會規畫小組」(Committee on Preparation for 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的共同召集人,顯示泰國政府將 FinTech 產業發展拉高到國家層級。「數位泰國」(Digital Thailand)是一個為期 20 年,共有四期,每期五年的國家經濟建設計劃

為了達成「數位泰國」的目標,這項國建計劃總共包含了六大策略,包括建設橫跨全國的數位硬體設施、利用數位科技以加速經濟成長、推動「數位社會」、建立「數位政府」、培育數位勞動力、建立全民使用數位科技的信心。泰國政府並選擇以清邁和普吉島為智慧城市試點。

在國會通過後,泰國政府組織也同時進行調整以配合計畫的實施。軍政府下令成立數位經濟部,並已於 6 月 3 日於國民立法大會(National Legislative Assembly)無異議獲得全數 122 位國大代表投票通過。(詳情請參閱:曼谷郵報)在數位經濟部成立後,負責與監督各種業務發展的局處單位也都將陸續成立。

帶著天性樂觀泰國人的特質,但是也有法律人嚴謹小心的個性,Tuck 看似一派輕鬆,但是也時時刻刻斟酌小心地使用他所說的每一個字,他聳聳肩笑著說:「或許我們真的有機會透過這個計畫脫胎換骨,並且晉升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對台灣人而言,
過去,泰國是便宜的度假勝地和廉價勞動力來源的代名詞;
現在,泰國是文化與創意產業的代名詞;
未來,泰國是否會取代台灣,在金融科技與創新領域成為 MIT 的代名詞?

當我們還在拼開發園區,並且以為如此就能成就「亞洲矽谷」時,泰國已經勾勒出一個遠景,同時也已完成策略性政策目標和實際執行的時間與方法。

未來,拼軟的。

   關聯閱讀

「印度+台灣=IT」──機會一直在,為何台灣仍然「難」進?

試以佛跳牆為例,簡述台灣代工電子業是怎麼煉成的

WHA爭議之我見,與彭淮南總裁教我的事:沒辦法用台灣之名,我們就該放棄走出去嗎?

 

   作者簡介

黃嘉偉/沉默大眾

黃嘉偉,日月潭人,台灣大學工業工程碩士、倫敦大學與雪菲爾大學雙法學碩士、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士。曾任職於本土與外商銀行,並曾擔任中央政府首長特助,目前於外商公司從事法規工作。大學時,受已逝前飛利浦全球執行副總裁羅益強先生之鼓勵而前往荷蘭交換學生,從此開啟了全新的人生視野;也因受荷蘭人的影響,所以總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去接觸世界,曾獲邀到巴西、比利時、奈及利亞、印度與德國等地擔任好友伴郎。最喜歡與各地友人喝著在地啤酒並交換對世界各國政經與社會文化情勢的觀察,多年來的跨國交流激盪出了不少火花。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