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攝影者Samantha En Route, Flickr CC License
文/瑰娜/瑞士不是只有起司鍋(換日線Crossing)
每次提及瑞士政治,大家便會聯想到直接民主制度。阿爾卑斯山小國最早的直接民主形式可追溯至中世紀,1848 年聯邦憲法更明定公民投票制度。現今境內一年舉辦好幾次全民公投。每逢宣傳期,在道路及車站可見各個議題正反兩方的廣告看板。廣告標明顯眼的 Ja/Oui(贊成)或 Nein/Non(反對),並以簡潔有力的短句述說理由。至於報紙廣告和信箱被填塞的宣傳單,上頭通常會提供數據資料,並告知選民議案通過或未通過可能衍生的結果。電視辯論更是正反兩方公開闡明意見的重要活動。
三大語區、三大心性,價值大不同
當然,全體瑞士人不可能抱持相同的意見。尤其,各個邦州和語區的居民對於每個議題有其立場。1291 年瑞士三個森林州在琉森湖畔的呂特利草地(Rütli)締結保護結盟。幾百年來,其他邦州陸續加入小國,遂演變成現今 26 個邦州和 3 大語區(羅曼什語僅占總人口 0.5%)的版圖。各個邦州有其獨特的文化與觀點,而大體來說,德語區(64%)、法語區(20%)和義大利語區(6.5%)更呈現了三種心性,例如:德語區人性格拘謹,政治立場較為保守;法語區人親歐,懂得生活(savoir-vivre),大多為自由主義的支持者;義大利語區人個性樂天,但因為不滿外國人壓低當地薪資等因素,對於相關議題特別保守。
瑞士流傳了一則有趣的笑話。某天,四位分別來自美國、德國、法國與瑞士的年輕人討論寶寶是怎麼來的。美國人表示:「我們在大型工廠製造機器人寶寶。」德國人說:「在德國,送子鳥會送寶寶來。」法國人接著說:「在法國,男人和女人做愛便可以製造寶寶。」最後,瑞士人表示:「在我們國家,每個邦州都不太一樣。」這則笑話透露了:瑞士 26 州共有 26 個意見,而每個意見都同等重要的事實。
一個國家擁有多種聲音,而人民又如何面對彼此間的差異?在此分享我在一場聚會的經歷。友人 M 來自琉森州(德文:Luzern),而中瑞士一向是右翼瑞士人民黨(SVP)的大本營,另一位朋友 F 出身德法語並存的佛立堡州(Fribourg),擁有左派思想。他們同時出席一場聚會,一邊喝啤酒一邊聊天,突然話鋒一轉,提及一項關於外國人政策的公投議案。
很快地,雙方發現彼此的看法南轅北轍。接下來,他們心平氣和地闡述個人的觀點,同時認真聆聽對方的意見。溝通過程中,討論非常熱烈,但兩個男人沒有爭執,也沒有指責。最後,他們認清意見相左的事實,給予彼此尊重,繼續又喝了一瓶啤酒......這一切我都看在眼底,欽慕他們的理性。觀察瑞士社會,普遍上,人們的確做到了互相尊重,境內多個族群因此得以和平共處。
反觀台灣的「溝通失靈」
在台灣,雖然母語相異的各大族群擁有共同的溝通語言,但溝通似乎失靈。每當提及敏感的政治或社會議題,某些人士面對持相反意見者便劍拔弩張,指責對方的不是,甚至口出惡言,以為說話越大聲,口氣越差勁便越占上風。這樣的現象在議會質詢與政論節目都很常見。而所謂的「溝通」,就是不斷向他人灌輸自己的觀念,最高準則是把對方洗腦,轉而投靠自己的陣營。假使對方仍舊固守己見,兩人關係便進入緊張狀態。在我們的社會,便不時耳聞朋友或夫妻因為政治理念不合而決裂的故事,更嚴重的,就是汙名化對方的族群對立。
由於相異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我們看待事物的觀點因人而異。這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最重要的是,承認每個人的不同,聆聽不同的聲音,並且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此一來,整合各方的觀點不是可以幫助自己看得更加全面嗎?一個社會擁有多種聲音並不會造成撕裂,只有情緒化的言語攻擊和不理性的對立才是社會分裂的主因。當然,最後你仍舊可以維持個人的看法,關鍵在於同時也得尊重他人的意見。如果適逢選舉或公投,少數便得服從多數,多數也不得忽視少數的意見,雙方和平達成共識,才是多元、民主的真諦。
關聯閱讀
政黨惡鬥、階級對立──當巴西首都綿延一公里的真實高牆築起,你我之間還剩下什麼?
那一天,我和北京男孩聊兩岸關係──放下敵意與成見,看見更遼闊的美景
瑞士「聖山」馬特洪峰的啟示──無畏的冒險精神,正是世界進步的動力
作者簡介
瑰娜/瑞士不是只有起司鍋
瑰娜定居蘇黎世,以中文和台語為母語,英文是第一外語。
大學主修法文輔系義大利文,德文精進中,曾旅遊三十多個國家。歐洲研究所時代,寫過很正經的政經論文。
現今沉浸在多語言的環境,專注於文化比較和社會觀察。發現在台灣感到疑惑的事,都在瑞士找到了答案。
臉書專頁:瑞士。瑰娜 All About Switzerland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