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 Hannah/換日線Crossing
「你好『青哎』,我有唸對你的名字嗎?」在旅居美國後,這句話常常在我身邊冒出。只因為我沒有使用西方人習慣的洋名。
於是,常常有人問:「為什麼不用簡單又好記的洋名呢?」
我說:「因為,我的名字也很簡單好記呀。」
多年來,我使用護照上的音譯過後的本名。一來,覺得我的名字,對母語非中文的朋友而言,發音並不困難;再者,我不在意自己的名字聽起來一點都不像中文;最後加上,我的名字的英文發音,和饒舌歌手 Chingy(他大爺在 90 年代很紅)的發音一模一樣,總能在社交場合中成為打開話題的工具。在海外行走多年,我成為朋友圈中,少數沒有亞洲人所謂的「英文」名字的台灣人。
真正決定使用音譯本名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名字從我出生、報戶口、考大學、找工作就跟著我,不用這個名字,那要用什麼?加上,在美國這個所謂的大熔爐,有多少來自印度、東歐、中東地區的人,有著比中文還要難發音的名字,他們也沒有因此而使用其他比較好記好叫的名字,為什麼,大多數從亞洲來的華人,選擇使用所謂的「英文」名字?
▲圖/Pixabay
其實「本名」對我們而言,歷史上,並不是身分認同的關鍵──還記得唐朝詩人李白嗎?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老兄一個人,就使用多個別稱。名字,也不是我們「自我定義」的關鍵;名字,不過是個暱稱、是個代號。在不同的時間點和空間點下,我們對自己下的定義隨著改變,我們的暱稱,也隨之改變。於是,隨著我們對自己身分認同的角度的不同,我們可以是 Rainie、Windy、Sunny、Jones、Candy、Sweetie。
再者,華人文化中,名字,是文字字義的排列組合,意義上,我們的名字則可以是由「勇氣」、「誠實」組成的意思;可以是「品德」、「善行」;可以是「美麗」、「河川」等等。
對於多數西方人而言,名字,卻不是由字母隨意拼湊而成,《名字大全》更是許多準父母為孩子命名的依據。亞洲人習慣上的「菜市場」英文名字,不少是從稍微「複雜」一點的名字簡化而成。像是「Katie」和「Kate」是從「Kathleen」、「Katherine」、「Catherine」簡化;「Jeff」從「Jeffrey」;「Tom」從「Thomas」;「Penny」從「Penelope」、「Andy」從「Andrew」;「Tony」從「Anthony」;「Alex」可以是男生的「Alexander」或者是女生的「Alexandria」。
但因為在我們的觀念下,名字就是個別具有意義的字排列組合而成,許多在西方人眼中「莫名其妙、不合邏輯」的英文名字,也因此出現。例如,對華人而言,排列組合之後,為何不能說自己是「天使寶貝」Angelababy?像「水晶」一樣亮晶晶的 Crystal?還有甜甜的「Candy」、瑜珈大神「Yoga」、印地安那瓊斯「Jones」......等等不是名字的名字、脫衣舞娘的慣用藝名、是姓氏卻硬要當名字的名字,在華人社會中層出不窮。
說穿了,不過就是東西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現象,沒有誰對誰錯,只是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於是,如果你想使用自己的中文本名,請不要擔心外國人會因為你的名字不好叫而不願意進一步認識你。以我的經驗而言,我的名字,常常是打開話匣子的關鍵,更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話題之一。
你,願不願意試著使用自己的本名在海外闖蕩江湖呢?
關聯閱讀
為什麼要取一個英文名字?我們都搞錯重點了
「你的來處、你的名字、你是誰?」──人生的答案,由你自己決定
台灣、中國、世界的一角,Where Are You From?
作者簡介
C.C Hannah/紐約這顆大蘋果,好吃嗎?
C.C Hannah,不會說台語的高雄人,跑到 NYU 念了個碩士,目前還在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混口飯吃。
前前後後在紐約待了將近十年,即將成為 Mrs. Hannah。個性直接,不喜歡拐彎抹角。沒事喜歡在家看 Netflix、作飯、逗貓。
臉書專頁:C.C. Hannah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