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璧蓮、卓煥鈞/採訪報導
為了發展綠電,2013年起農委會開放農地種電,因為出租農地給能源公司比種田賺的多,幾年下來,國內農業大縣雲嘉南等地的田裡就長出一塊塊太陽能板,從高空俯瞰宛如一顆顆青春痘,底下暗藏「假種田真種電」亂象,不只雞舍沒有雞、菇寮不產菇,土地也被鐵板遮住陽光,陰暗潮濕作物無法生長,造成可用農地越來越少,新聞深一度來帶您來看變相的「農地掠奪」。
▲鐵板遮住陽光作物無法生長。
雲林153縣道旁,這處3分地大小的太陽能聚光板下,是栽種番茄的溫室,以前養過雞,但是看起來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管理。雲林麥寮農民:「關蚊子,裡面關蚊子,沒有種什麼東西就是關蚊子。」
▲溫室已成「養蚊館」。
2013年起農委會放寬,在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的農業生產設施,可以申設附屬綠能設施,前提是太陽能板下的農地必須維持農業生產。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林良懋:「我們讀過國小就曉得,什麼叫植物的光合作用,你把光都遮掉了,其實底下作物絕對生產不出來。」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林良懋
太陽能板下搶不到陽光的農作物很難好好的生長,即使不需要光合作用的菇類,在太陽能板下栽種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直擊雲林元長鄉的萬年菇舍,屋頂的太陽能板吸收了陽光,光電大棚下陰暗潮濕,堆積如山被棄置在旁的菇包就像是菇類墳場。農民朱家宏:「它裡面沒有灑水系統,也沒有什麼,所以其實它設備跟菇舍還是有落差。」
太陽能板底下有一搭沒一搭的農作,似乎只是虛應故事,用來敷衍農政單位檢查。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林良懋:「像我就當場跟當時的農委會主委當場反應過,這樣做之後我們就看到,雞舍底下沒有雞、菇舍底下沒有菇,很多光是拿來農地種電而已,可是沒有實質跟農業結合,亂象整個出來了。」
▲太陽能板底下有一搭沒一搭的農作。
光電農業衍生出這麼多問題,卻也有業者認為事在人為。晁陽農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信富:「這東西就是要看說,可以表面的做啦,應付的做也是一種,真的做不起來是另外一種,但是我是覺得比較少種不起來,如果你有農業的人才,你是種得起來。」
▲晁陽農產科技董事長邱信富
在金融圈20多年的邱信富原本對農業一竅不通,但是看好種電是門好生意,在雲林崙背、褒忠、麥寮蓋了22座太陽能發電溫室,專業示範區的太陽能板下菇寮,有24小時空調控溫。晁陽農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有沒有,割下去木耳就出來了。摘的時候就是直接拔這個。」
看似充滿正能量的環保能源綠能政策,其實像是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不可收拾。「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這些太陽能種電的用戶,他們是把電賣給台電,他們把5元的電賣給台電,自己在家再享受3元的電,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這其實都是用全民的補貼來支撐起來的產業。」
日發電以3.5小時來計算,一小時500度一年365天,台電再以一度5到5.3元收購價,一年發電收入就有319萬。賣電不只利潤穩定,就連設備投資也不必從自己口袋裡掏錢出來。
「文青別鬼扯」版主劉志偉:「農民把地租給太陽能公司的時候,太陽能公司也將這塊地拿去跟銀行抵押貸款,等於就是太陽能公司用這樣的貸款來補貼他的設備的費用。」
光電業者大肆租用相對來講更便宜的農地,租期20年,展開你無法想像的光電商業運作。農用一分地出租耕種,最多只有8到9千元,種電出租價,一分地至少2萬元起跳,價差這麼多,誰還會想把農地留著耕種。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林良懋:「青年返鄉你租不到農地,為什麼?這絕對會產生相對性的排擠效應,你買不到農地,因為法拍的農地幾乎都被光電業者直接買走。」
▲法拍的農地幾乎都被光電業者直接買走。
環保反核的政策理念下,新政府希望在2025年達到的太陽光電量,至少還得鋪上3萬公頃的太陽能板。農委會官員擔心種電比種田好賺的情況下,會造成刻意污染農田求釋出。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林良懋:「現象叫做各憑本事八仙過海,所以我們看到什麼叫做亂象,底下也有人申請(種植)所謂的沉香,沉香產出要20年,這就是大家都在作文比賽,這不是真正的農業。」
當綠能種電成了趨勢潮流,在陽光之下的陰暗角落,理念與利益的相互擠壓,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對台灣農業的衝擊也正持續發生。(整理:實習編輯鍾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