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32歲的張小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8年前開始,總感到腿部不適,時而有刺痛的感覺,像是千萬根針扎進腿中,也像是被數百隻鳥啄,起初以為是每天慢跑造成,但經過一段時間休息仍不見好轉,白天工作時因腿部刺痛腫脹,無法專心工作,晚上睡覺也會痛醒。於是在回診時向醫師說明此情形,才發現原來是罹患糖尿病周邊神經痛。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ㄧ,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糖尿病周邊神經痛( 簡稱DPNP)。
有項針對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泰國等五個國家,年齡介於18~65歲的500位糖尿病患者所作的調查發現,平均高達60%以上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會導致DPNP,大多數的受訪者平均在第一次症狀出現後1~2年,才會向醫師反應疼痛的問題;而在台灣,則有超過五成的患者有睡眠問題,四成出現焦慮的症狀。
DPNP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25%糖尿病患者會有此一困擾。「目前致病機轉仍不明,未有根治的療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在夜間或天氣太冷、太熱時,疼痛感會變得更嚴重,且下肢可能會喪失對外力造成之疼痛的感受,以及失去對溫度變化的感覺,容易不知不覺就受傷,導致足部的潰爛或神經病變性骨關節病變,嚴重恐導致截肢。
▲糖尿病周邊神經痛好發在足部末梢神經,疼痛感有如腳踩仙人掌或冰塊般痛苦萬分。(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糖尿病周邊神經痛好發在足部末梢神經,疼痛感有如腳踩仙人掌或冰塊般痛苦萬分。(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盛行率可由剛確診為糖尿病時的7.5%,攀升至罹病20年後的45%~60%,其中有90%的病人會經歷中度到重度疼痛不適。杜思德說,台灣糖友的DPNP盛行率隨著罹病越久而升高,但臨床上病友的預防意識卻很低。」
DPNP的高危險群包含罹患糖尿病越久、血糖控制狀況幾乎未曾達標、下肢或腳部容易異常疼痛,且痛感超過半年未能改善的糖友。
在臨床治療上,DPNP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標,目前包括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皆可用於緩解周邊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疼痛症狀。神經醫學會秘書長李俊泰表示,除了藥物治療,由於病友容易有足部觸覺與知覺喪失,因此必須注重足部保護。他建議,病友可穿襪子來保暖、穿鞋前先檢查鞋中有否異物等方式預防受傷,另外透過適度的運動與充足睡眠,也可以協助減輕神經疼痛。
目前臨床上以血糖、腎功能及血脂為評估糖尿病控制的主要指標,有鑑於糖尿病及DPNP的盛行率明顯增加,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相當重要,因此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在2015年提出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確診時,就應該至少每年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應該在確診五年之後每年接受檢測。
為提高糖友對於DPNP的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於2016世界糖尿病日,正式啟動診間「藍襪子活動」,主動為糖尿病友進行DPNP檢測,有鑑於DPNP好發於足部末梢神經,只要糖友於活動期間完成檢測,即可獲贈藍襪子一雙。活動將於11月14日至12月2日,分別在北部的三軍總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中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以及南部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五間醫院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