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
想到中國霧霾,浮現在腦海的畫面,是一個前景清晰的交通警察,對比著背後霧茫茫的紫禁城,這是多數人對北京的負面印象。但北京也有另一面。2013年,北京發下豪語,2017年將全面關停燃煤電廠。做為中國門面,北京治理霧霾大刀闊斧。如今已是2016年底,北京真的做到了嗎?
從新聞文字與數字來看,北京做到了,但「關停燃煤電廠」背後的故事卻很空虛。北京民眾是怎麼看待政府的霧霾治理?這套政策背後是否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答案只能在當地尋找。
於是,當9月第一波霧霾襲向北京時,一個由台灣民間組成的抗霾交流團也同時抵達。
▲看見「華能北京熱電廠」煙囪,但往電廠的路並不是直直走就能到達。(圖/陳文姿攝影/環境資訊中心)
四選二,你選哪座燃煤電廠?
行程是事先排定,遇到霧霾純屬運氣。交流團組成包括中彰雲的環保團體、記者、導演、學生。在北京當地安排了多場與當地環境團體、研究智庫、學者、律師座談交流與參訪燃煤電廠。
出發前夕,確定參訪燃煤電廠聯絡不及,僅能到電廠外走走逛逛,當作「到此一遊」。雖是意外旅程,但事後回想起來,在這過程中遭遇的點點滴滴與曾犯下的錯誤,反而讓一行人貼近北京人對燃煤電廠的想法。
沒有「燃煤電廠半日遊」的資料,只能從網路資料與臆測開始。預計拜訪的四座電廠分別位在北京的兩個區——朝陽區、石景山區。朝陽區近市中心,人口多,容易找到電廠,也容易拜訪到當地居民。石景山區位在郊區,「據傳」交通極為不便,人煙渺渺,但機會難得。
該去石景山?或是去朝陽區?考量訪問到相關人士的必要性,毅然而然選了朝陽區。同行的還有另一位記者以及兩位環保人士。
目標一:北京人不認識的「北京首座電廠」
我們第一個目的地是「北京第一熱電廠」,位於東郊朝陽區,距天安門僅7公里。
網路查「北京第一熱電廠」的地址是「西大望路6號」。這是北京首座電廠,想來名聲響亮,應該不難找。不過,這假設錯了——我們的計程車司機對北京各大樓都很熟悉,但並不知道「北京第一熱電廠」。
憑藉手機定位,我們抵達一個新興地區,充斥大樓林立、捷運、工地、旅館。據報導,北京第一熱電廠已於2015年3月關停,但這地點沒有電廠一年前曾經存在的痕跡。 連續打聽了幾處,竟無人能回答我們熱電廠的事。直到發現2公里外的大煙囪,賣報亭的小販說「那是供暖的」,才總算找到線索。
「熱電廠」比「電廠」多個「熱」字,但對台灣人來說,卻是個陌生的概念。北京朋友解釋,北方天氣冷,冬天需要供應暖氣。熱電廠主要產出蒸氣,轉換後,轉成熱水供應到市區住家,變成冬天不可或缺的暖氣。多餘蒸氣則供給工廠或用來發電,類似台灣的汽電共生。
(閱讀全文:https://goo.gl/9VPd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