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今(1)日表示,近2成學生吃感冒藥時,常認為多吃幾顆,病也會好比較快。食藥署提醒,自行增加藥量不僅會增加副作用風險,也可能傷害肝、腎功能,呼籲應按醫囑或說明書服用。
食藥署日前針對5800名國小5年級到高中3年級學生,進行「藥品分三級 用藥看標示-全國兒童及青少年用藥認知調查」。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琴喨表示,調查結果顯示,近7成學生知道台灣有藥品分級制度,比去年增加4成,另有9成學生用藥前會看藥品外盒或說明書,最常閱讀資訊前3名包括藥品名稱、用法用量及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有約2成的學生吃藥時,會自行增加藥品使用劑量或是使用次數超過外盒、說明書建議,深入了解才發現,不少學生認為多吃一點可以好得快,也有人認為吃了沒效而擅自增加用量。
黃琴喨說,自行增加藥量不只會增加副作用風險,綜合感冒藥、感冒糖漿吃太多也會對肝、腎功能造成不好影響,呼籲吃了感冒成藥2、3天都沒改善,就該看醫生;另像是民眾常用的酸痛貼布,雖然藥量固定,但貼太久仍可能導致皮膚過敏。
黃琴喨指出,調查也發現有3成3的學生在藥品還沒吃完前就丟棄藥品外盒及說明書,根本是「憑記憶在用藥」,另有5成的學生也跟多數民眾一樣,錯誤認為藥品應儲存在冰箱中。
黃琴喨提醒,一般藥品只要存放於室溫下並注意避免陽光直射或浴室、廚房等放置於濕熱環境就可以,除非藥袋或容器上有特別標示要冷藏的藥品才須置於冰箱中,否則會加速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