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洧楨/商業周刊
2017年的農曆春節前夕,台灣史上最貴、每碗要價248元的統一滿漢御品𤆵燒牛肉麵,舉辦限時限量販售,一碗泡麵賣得比現煮的牛肉麵還貴,但不到3天就完售。
這碗史上最貴泡麵背後,暗藏的不只一個產業劇變,還有一個龍頭廠商的突圍策略。
據世界泡麵協會統計,全球泡麵年需求自2013年逼近1,060億包高峰後,開始逆轉下跌,台灣自2012年到2015年,需求量已少1億包。這個百億泡麵產業,正面臨自1958年發明以來,近60年來最大的風暴。
外敵搶市、營收大減:連龍頭統一也改遊戲規則
健康養生議題,衝擊的是全球市場,日本的日清食品擴大海外腳步,開始在泰國、越南市場販售杯麵;韓國的農心辛拉麵也到美國在地生產,還發展出可微波的泡麵。
外敵入侵,對一向很在地化的泡麵市場又構成新威脅。當日本、泰國與印尼拉麵快速進入台灣後,以台灣泡麵龍頭統一泡麵為例,市占率從2012年的48%一路跌到2015年的46.1%,泡麵營收規模,也在3年內蒸發超過15%。
在台灣,統一一年能賣1,500萬箱以上的泡麵,占統一個體營收約達12%。在中國,統一最重要的中國公司:統一中控,其約新台幣千億元的年營收大餅中,超過1/3來自泡麵。
面對史上未有的難關,統一為何採取高價泡麵策略?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先前與康師傅在中國大戰的成功經驗,給予他們信心。
當年,統一身為後進者,根本不敵康師傅擁有16萬家的經銷通路大軍。但2008年,統一透過靈活行銷,讓高價老罈酸菜牛肉麵逆勢突圍,被陸媒封為「老罈酸菜之父」的陸籍幹部劉新華,2016年接任統一中控總經理大位。食品同業主管透露,這位中國新人崛起,幫統一找到台灣泡麵危機的出路,也因內部競爭,激起台灣泡麵部門改變。
要賣高價,不只是定價調整這麼簡單。統一過去50年的遊戲規則都在改變。
你我熟悉,年賣逾8,500萬包的統一麵,開始拍小時光麵館系列微電影,吸引年輕網路族群目光。農曆年前,統一還在北捷市府站開泡麵立食店,讓大家站著吃泡麵,但裝潢得很像日本拉麵店。
只講時尚、不拚健康:新行銷案避消費者敏感點
一位熟悉泡麵大廠行銷的公關業主管指出,統一委外發包行銷案時,很特別的要求是:不能強調產業排名、用料健康或產地來源。雖統一這類產品精進都有做,但他們認為,這反會喚起消費者對健康的考量,所以統一強調的關鍵字一直是:精品、時尚、口味。
它們深知,高價泡麵的習慣不會一下養成,但先搶得最貴泡麵地位,除可測試市場接受度,當直接把泡麵最高價訂在約250元,旗下包括朕麵等不達百元的中高價品,反變得不貴,能降低漲價反彈。
高價招數到底有無效果?短期看來有用。2012年後,台灣泡麵需求逐年萎縮,但統一日前預期,去年其泡麵產值可望成長約1成,重返50億元。
但中長線而言,泡麵優勢在便宜與方便,打高價,代表棄守價格優勢,至於方便性,現在的泡麵不過更貼近現煮熟食,除非熟食外賣更平價的趨勢能逆轉,否則大勢所趨下,中高價策略只算緩兵之計,不足以扭轉產業夕陽化局勢。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