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正亮/美麗島電子報
行事作風難測的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一直拖到2月9日(大年初十三),才以書面向中國人民拜年,並首度對習近平發給自己的就職賀電表達感謝。2月9日當晚,川普也首次致電習近平,表示應習要求,將尊重美國的「一中政策」,這可說是川普從去年12月上旬在推特質疑「一中」以來的路線轉彎,紐約時報也以標題指出「川普正式、官方地向北京低頭」(formally and officially bent to Beijing)。川普還強調這是一次「極為良好」的對話,認為美中作為合作夥伴,可以透過共同努力,推動雙邊關係達到歷史高度,兩人還互相邀約參訪。
川普1月20日就職之後,已經陸續與18個國家領導人通過電話,卻始終難以致電習近平,關鍵在於川普拒絕接受「一中」,習堅持「沒有一中、沒有通話」。直到元宵節前三天2月9日,川普才不得不峰迴路轉對「一中」讓步,讓中美元首通話得以破冰。從這個單一事件,可以看出川習兩人的強勢領導風格:川普不搞到對決懸崖邊緣絕不讓步,習近平對中國核心利益也絕不讓步。
表面上看來,習近平「沒有一中、沒有通話」的毫不妥協立場,歷經兩個多月僵持,最後迫使川普讓步,北京似乎成為中美第一輪兩岸鬥爭的贏家。問題是,川普在聲明中也特別強調,這是美國「在習近平要求下」的被動作為,隱含這並非美國新執政團隊的真心想法。換句話說,中國固然保住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一中」前提,但川普也暗示在未來,即使美國不會直接打「台灣牌」挑戰「一中」,也必將繞著「一中」打兩岸擦邊球,讓北京為台灣問題疲於奔命。美國不但很可能在外交、經貿、軍售上,提高美台交流的層次級別,同時也會更積極協助台灣突破中國封鎖,更多參與國際社會。
▲美國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不過,深入觀察兩個多月川普的對華博弈,絕非外界簡化的「鷹派當道」或「粗手粗腳」,而是「鷹中有鴿、粗中有細」。事實上,在去年12月2日川普公開質疑「一中」之後,隨即在12月8日任命與中國關係密切的愛荷華州州長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擔任駐華大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稱布蘭斯塔德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川普顯然是軟硬兩手並用。隨後也傳出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藉由出訪拉丁美洲,在紐約過境會晤川普多名顧問,其中就包括即將上任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退役中將佛林(Michael Flynn)。
除了政府部門的細膩布局之外,川普的對華外交,還包括透過家族成員進行非正式溝通。2月3日大年初七,儘管川普本人還沒和習近平通話,但他最受歡迎的第一千金伊凡卡(Ivanka)與5歲孫女阿拉貝拉(Arabella),卻同時出席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春節活動,2月2日還特別上傳阿拉貝拉唱中文歌的拜年視頻,引起中國網民熱烈關注。在同一天,也傳出伊凡卡丈夫、身兼川普高級顧問的庫什納(Kushner),與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進行閉門會議,也對外宣稱是「廣泛而積極的對話」。
換句話說,儘管川普在1月20日就職之後,對很多國家或議題都展現出獨斷作風,但在對華政策上卻顯得格外謹慎。例如上台第一天,儘管安倍一再極力勸阻,川普仍然徑行宣布取消TPP,讓日本和亞洲友邦痛失所望。上台第二天,川普獨斷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穆斯林七國國民入境,不惜引起國內外譴責。緊接著,川普不斷重申為了阻止墨西哥非法入境,必將興建美墨圍牆,而且要強迫墨西哥為此付款,還嗆聲取消墨西哥總統訪美,要求墨西哥重談NAFTA等等。不管是針對日本、針對穆斯林國家、針對墨西哥,川普都展現出「美國至上、先斬後奏」的我行我素作為,完全不顧其他國家的感受。
相形之下,儘管川普也批評德國利用歐盟、中國利用WTO得到不公平貿易利益,揚言不排除對中國打貿易戰,嗆聲將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45%關稅,乃至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等等,但至今為止,川普對中國並未訴諸激烈的抵制手段。以對華貿易戰為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月30日裁定,將對中國進口的大型洗衣機徵收32.12-52.51%反傾銷稅,但這起訴訟並非新創,而是發生在2016年歐巴馬執政期間,當時美商惠而浦針對韓國三星和LG兩家公司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中國廠商因此連帶遭到波及。
另如2月2日,美國商務部裁定中國進口的不鏽鋼板和鋼帶含有補貼,將徵收63.86-76.64%反傾銷稅,同樣也是歐巴馬政策的延續。早在2015年12月,美國商務部就曾針對中國進口的不鏽鋼產品,徵收高達256%關稅;2016年3月,更進一步針對中國進口的熱軋和冷軋鋼材,課徵高達266%關稅。兩相比較,我們赫然發現:川普政府對於中國鋼材的反傾銷稅,反而比歐巴馬政府還低。
相對於對墨西哥發動貿易戰,川普對中國顯得謹慎許多,主因有三:
一、墨西哥出口高達84%銷往美國,占墨西哥GDP總值超過三成,美國很容易掌握談判籌碼,但中國出口只有14.2%銷往美國,占中國GDP總值不到4%。
二、中國出口美國產品,將近四成是美國企業製造,總值高達5000億美元,川普一旦對華發動貿易戰,美國在華企業也將首當其衝,反將擴大美國海外製造業對川普的反彈。
三、中國市場巨大,也擁有不少反制美國籌碼。誠如1月19日《環球時報》社評所言:「美國棉花、小麥和大豆,還有波音飛機,中國都是大買家,汽車更不用說了,中國果粉們也不會因為失去蘋果而不想活了」。另如中國留美學生高達35.3萬人,每年向美國大學支付學費超過100億美元,還不包括生活費和房租,一旦美國對華貿易戰開打,恐怕也會有不少中國留學生轉赴其他國家。
更重要的是,美中兩國在產業鏈上的互補性遠超過競爭性,與1980年代美日兩國在製造業上處於高度競爭,本質並不相同。中國從美國進口高附加價值的工業産品,美國從中國進口低附加價值的生活消費品,同時在服務貿易方面,例如金融、知識產權、旅遊、留學,中國對美國都是入超,美國對中國的服務業出口盈餘,顯然並未納入川普的美中貿易總賬,一旦中國要求合併計算中美兩國的製造業與服務業貿易總值,對美國恐怕也未必有利。
此外,大批支持川普的美國低收入選民,顯然也得益於中國進口的生活消費品,美國本土廠商並不能提供同樣物美價廉的商品。就此而言,如果川普硬要提高關稅或禁止中國產品進口,勢將衝擊美國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品質。
事實上,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早在2009年做過研究,發現美國對中國輪胎進口徵收懲罰性關稅,儘管挽救了國內1200個工作,但更高的輪胎價格,卻使美國消費者在2011年總共損失了11億美元,相當於挽救1個工作,就要花消費者90萬美元,而且還導致消費者被迫減少了對其他零售產品的支出,最終反而使美國總體喪失了2500個工作。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還進一步指出:如果川普對中國採取45%懲罰性關稅,1年後固然將導致中國出口減少四分之一,但同時也將使美國消費者物價平均提高3%,最後還將損人不利己,導致美國在2018年出現經濟衰退。巴克萊證券甚至認為,美國高度依賴中國進口產品,短期內並不可能從本土製造替代,即使川普對中國採取貿易制裁,美國自中國進口金額的減少幅度,最多也只有3%。
至於川普更廣受國際關注的「匯率操縱國」指控,歐巴馬執政8年也曾試過,結果卻是九次避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財政部每次對中國都不了了之,主因有二:
一、美國一旦指控中國操縱匯率,必將全面提高中國進口產品關稅,但中國也將針對美國進口產品課稅反制,導致美中兩大經濟體陷入貿易戰的惡性循環。
二、美國必須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但依照美國標準,中國並非最嚴重的匯率操縱國,美國一旦要指控匯率操縱,恐怕也要得罪不少友邦。
舉例來說,2016年10月,美國財政部公布監控的七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德國、日本、墨西哥、韓國、台灣、瑞士。以中國為例,雖然對美貿易順差超過3500億美元,遠超過200億美元標準,但由於中國GDP相對龐大,經常賬戶盈餘占GDP比重只有2.4%,並未達到美國制定的3%標準。更關鍵的是,中國政府最常採取的外匯干預,是買入人民幣、拋售美元,以遏制人民幣貶值,並非美國指控的買入美元、促成人民幣貶值。
▲圖/作者提供
反觀韓國,經常賬戶盈餘占GDP比重高達7.9%,遠遠超過美國的3%標準,對美貿易順差也高達302億美元,超過200億美元標準,二者相加,明顯更符合美國制定的「匯率操縱國」定義。另如台灣,經常賬戶盈餘占GDP比重更高達14.8%,瑞士占GDP比重也高達10%,儘管二者對美貿易順差並未達到美國制定的200億美元標準,但和美國所認定的中國「匯率操縱」程度,恐怕也相去不遠。就此而言,如果川普政府指控中國操縱匯率,卻故意漏掉更嚴重的韓國,也不談台灣和瑞士,就會陷入公信力破產的自相矛盾。
綜上所述,不管是發動對華貿易戰,或是指控中國是「匯率操縱國」,美國不但未必具有正當性,也未必能在最後勝出,兩敗俱傷的可能性明顯更高。從川普歷經兩個多月在「一中」立場的峰迴路轉,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川普所謂「對華制裁」搞到最後,恐怕也只是拉高談判籌碼的懸崖邊緣(brinkmanship)策略而已,色厲內荏的造勢成分仍將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