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潔/換日線Crossing 圖/飛潔攝影/換日線Crossing
來香港當交換生之前,朋友就事先提醒:在買東西前,一定要先說你是台灣人,不然他們會以為你是中國人。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也太奇怪了吧,為什麼要用一句像「芝麻開門」的話去跟人溝通呢?
難道,真的會有人在意你是不是台灣人嗎?
剛開始在香港生活的時候,基於不想被當作中國人的國族情結,卻又因尷尬說不出那句芝麻開門的話,所以都用英文溝通。心想香港被英國殖民了那麼多年,英文應該是都通用吧,哈哈。
殊不知來香港的第一天英文就無法通行了。
我住的地方在新界,非典型的觀光景點(比較多中國人就是了),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跟阿伯說"How much is it?"他嚇得驚慌失措,想找救兵但發現店裡也沒人說,只好硬著頭皮跟我說英文。但殊不知我的英文其實也很爛,大概講完這句之後也開始結巴了,哈哈。於是乎他好奇之下就問我哪裡來的,菲律賓?新加坡?(那時候暑假剛從蘭嶼回來,我的皮膚曬很黑)而當我回答台灣後,他馬上回應自己的老師也是台灣人,他很喜歡台灣。瞬間好感度增十倍附贈燦爛笑容。
王牌一翻,氛圍立轉
漸漸在香港發覺有些地方英文不通,特別是老一輩,用普通話還比較能溝通。於是我便開始講普通話,但發現若說普通話,得到的服務態度會大打折扣並冷臉以對。特別是在中國人愛去的 SASA,會發現用粵語問店員,一定比用普通話問和善,有時候被臭臉回答後心裡就會超不爽地想著:台灣人的口音跟中國人明明就差那麼多!
特別是那種你只是詢問一兩句的店,通常你講普通話他們都聽不出來台灣人跟中國人的口音差別。但上次到中環一家泳衣店,當有比較長的時間詢問時,店員就會發現其中口音的差別。當然,只要一講出是台灣人之後,你們的聊天氛圍就會瞬間充滿小花,然後他們會開始細數自己多愛台灣的什麼小吃、去過台灣什麼地方。
「我來自台灣」,這句話真的就像一張王牌一樣,一翻開它,必勝無疑。
我想第一點在於近年來香港跟中共的緊張關係,讓香港人有種跟台灣人共體時艱的革命感吧!當有共同的敵人時,總是會變得特別親密?
而第二點可能是中國遊客給人的觀感比較不佳。中國遊客從深圳進香港的時候幾乎都帶著一個大大的行李箱,準備來香港大買特買保養品之類的,但是,香港路很窄,中國遊客常在旺角街頭霸占擋路、把行李箱打開塞東西,並大聲跟朋友講話,我心裡就會賞他們一百萬個白眼。可想而知,香港人會對說普通話的人態度那麼兇也不是沒有原因。
在說與不說普通話之間很難抉擇。但使用「唔該」(謝謝)取代你平常的開頭方式,就算一點點也好,我想這是一種尊重當地文化表現的第一步。而我說普通話的時候也覺得,只要表現出自己的禮儀就好,將該有的微笑、該有的禮貌展現出來,就算店員的表情臭到不行。但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至於其他,或許沒必要在意那麼多了吧!
關聯閱讀
我在香港第一學府留學:這裡適合飛黃騰達,卻不適合養精蓄銳
「我是尼泊爾人,也是香港人」──談談香港社會的種族歧視,那被冷漠以對的7%
當應徵志工是為了履歷、找不到實習叫不上進──香港大學生,你為何如此焦慮?
作者:飛潔
常居台灣,香港交換一學期。喜歡走走停停,用文字與照片寫下那些美好的時刻。真正美好的事物或許不能用眼睛發現,但我會努力用我的相機傳遞美好。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郭姿辰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