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客 J/換日線Crossing
最近回台準備婚禮的事情,因為自己身體的因素,順便去了一趟醫院「自費」就診;自己的父母比較有年紀了,也三不五時要跑醫院。
但在台灣去大醫院看診,不是必須非常早去現場掛號,就是得在醫院耗上好幾個小時。來自荷蘭的未婚妻陪著我到台灣的大醫院就診,看到醫院像個門庭若市的市場,更加覺得不可思議。
幾乎碰到所有的台灣人,對於台灣全民健保的低廉保費與便利性,都感到相當的驕傲:政府當莊家,人民只要繳相對低的保費,就能夠有相當不錯的醫療保險。但偏低的保費也使得整個系統入不敷出,更造成了許多醫療資源的浪費。
▲圖/劉國泰攝影/換日線Crossing
荷蘭的「全民健保」
基本上,荷蘭也是有「全民健保」的,只不過並不是由政府負責。荷蘭政府強制規定所有荷蘭居民都必須有醫療保險,但人民可以自己選擇各家不同的保險公司投保,而不同的保險公司也會有不同的方案。
通常最基本的保險方案,都已經包含了大部分的基本醫療開銷,每個月的保費大約落在 100 歐元(約新台幣 3,400 元)左右。然後可以根據你個人的需求,決定要不要加保其他項目(像是牙醫、物理治療這些項目,並沒有在基本保險的給付範圍內)。
此外,荷蘭的醫療保險還有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叫做"own risk":某些醫療費用,每年你必須要自付未超過 385 歐元(約新台幣 13,100 元)的部分(也就是你一年花超過 385 歐,保險公司才會掏錢,但這部份的額度也可能隨著你的保費調整)。
醫療保險的約期以一年為準,民眾可以在年底決定自己是否要變更保險公司或保險方案,而保險公司也會趁機調整給付項目或保費。這時候就得小心認真比較看看,到底怎樣對自己才划算了。
以價制量,「不方便」的背後
而荷蘭的醫療系統(部分歐洲國家亦是採取類似制度),對於不少台灣人來說,可能更難想像了。所有的荷蘭民眾都必須要註冊一個家庭醫師,有任何的疑難雜症都必須要先去家庭醫師報到,再由家庭醫師判斷是否要轉診到專門的大醫院,也就是說,你是沒有辦法自己跑去大醫院說要看門診的。
通常荷蘭人也不像台灣人一樣,會為了一些感冒或是小毛病跑醫院。感冒的話,常常就是多喝水、在家休息等症狀消退而已。此外,在荷蘭去大醫院看診的等待時間通常也都蠻長的(只是不是在現場等而是在家等):像是我的同事照個 MRI 要等快半年,未婚妻之前拔智齒也等了快要兩個月;荷蘭醫療費用也算昂貴:常常去看個牙醫就得花個一兩百歐(約新台幣 3,000-6,000 元,當然如果有保險是可以給付的)。
上述這些,對於享受全民健保的台灣人們,我想就像天方夜譚一樣。因此常常聽到在荷蘭的台灣同胞,抱怨荷蘭的就醫經驗,也就不足為奇了。
打破健保迷思:天下沒有「白看的醫生」
但仔細想想,台灣的全民健保,真的值得我們驕傲嗎?低廉保費加上偏低的自付額,使得許多人濫用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形成門診塞車,就診等待時間過長等現象。
在台灣,或許當天就能去大醫院看門診,但是你可能需要在醫院等上三四個小時;在荷蘭,則可能必須要等幾個禮拜才能去大醫院門診,但是如果你約好了就診時間,醫生就一定會準時地把時間留給你。
整個全民健保系統入不敷出,也使得醫療服務品質日漸惡化:醫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許多醫療服務跟用藥也多有限制。我們所自豪的醫療便利性,其實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系統上。
對我來說,這樣充滿便利性的系統,其實是缺乏效率的:冗長的看診等待時間、有限制的健保給付治療方法、醫師過勞可能造成的醫療品質惡化。
在台灣人每每對國外醫療系統以及保險方案等嗤之以鼻的時候,或許也應該客觀地問一下自己,造成現在這樣醫療情況的台灣全民健保,真的值得我們驕傲嗎?
關聯閱讀
美國醫療的悲歌:當醫療資源被過度濫用時
台灣健保 沒條件吃到飽
當醫療專業變成服務業──美國大城市小醫生的辛酸路
作者:台客 J/台客 J 的橘色筆記
台客 J,100% 土生土長的台客。在 25 歲前從未踏上歐洲大陸,2009 前往荷蘭展開留學冒險,進而在這個低地國工作和生活。目前在當地知名金融公司從事投資分析工作,是個不折不扣的台勞打工仔。幸運的有個可愛的荷蘭女友,今年也會變成荷蘭女婿。
這個台客希望能用在地的眼光,讓大家感受到真實的荷蘭。
臉書專頁:台客 J 的橘色筆記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